年初,因物價飛漲,學校經(jīng)費困難,師生生活困苦,教學條件下降,連畫人體的木炭費也無法開支。學生自治會召開全體大會,推舉王辰、李玄劍等10人,成立“學生生活促進會”,與校方交涉,并引發(fā)罷課。教育部派高教司、總務(wù)司代表及督學來校調(diào)查,最后答允學生提出的全部要求。
馮玉祥將軍來校演講,有人邊聽講,邊畫了一張他的速寫,馮看后在上面題了“像馮玉祥”四個字。
1943級五年制的唐友于晚年仍記得這樣一個細節(jié):
藝專圖書室的畫冊多,也精致。圖書館每天下午開放,看書的人很多。每個同學都很愛護圖書。學校有個不成文的“校規(guī)”:誰偷圖書或撕走畫頁就開除學籍。犯了其他校規(guī)被開除尚可保留學籍,但是偷書被開除絕不保留學籍。因為這些圖書畫冊是杭州藝專向大后方遷校時分發(fā)給同學,大家冒著日寇飛機轟炸的危險,輾轉(zhuǎn)贛、湘、滇、黔、川,千辛萬苦背到重慶的,因而大家格外珍惜。
豐子愷不久便辭去教務(wù)長,改由傅抱石接任。
傅抱石出身貧寒,父親是傘匠,自小在私塾“附讀”,即不交錢旁聽而得啟蒙。13歲才經(jīng)鄰居張先生幫助,免費進小學讀書。4年后,以名列榜首的成績,免試進江西省立第一師范(當時讀師范不要錢),初選英文科,后發(fā)現(xiàn)與自己的性情不合,改讀藝術(shù)科。校長看他好學而家貧,讓他在圖書館打工。(凡此種種,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下皆不大可能)。
此時傅抱石靠自學習練出來的治印技藝已略有小名。學校門房張老頭慫恿他仿刻趙子謙的章,由自己代售。傅抱石接連刻了十幾枚,從印文到款識,都沒什么破綻。但后來真相還是泄露了,當事者來討說法,張?zhí)又藏?。傅抱石這才知道,自己只得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錢。
校長出于愛才,幫他平息了這場風波,建議他不如自己開張:“既然那么多懂行的人都鑒別不了,又何必造假?”傅抱石乃以“抱石齋主人”的名義在報上發(fā)布公告,招攬生意,一時聲名大振。
到1931年傅抱石辭去教職專門治印時,每字已可賣5塊銀元。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以結(jié)識徐悲鴻,徐激賞其才,找到南昌行營參謀長熊式輝,建議省里官費派傅抱石出國留學。熊那時并無行政職務(wù),從自己名下拿出一筆錢給傅,原擬去歐洲學雕塑,因經(jīng)費不足,改赴日本“考察改良瓷器”。
在千葉縣,傅抱石與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識,此后兩人的友誼維持了幾十年。他最早的“金石書畫個展”就是郭沫若幫著籌辦的。展覽會上篆刻作品最搶手,傅抱石會微雕,一方雞血石白文印“采芳洲兮杜若”的邊款可以刻下屈原《離騷》全文和序、跋共2765字,須用高倍放大鏡才看得分明。
1935年9月,傅抱石學成回國,應(yīng)徐悲鴻邀請,到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shù)科任教。這時熊式輝當了省長,愿意給傅抱石一個縣長的位子,但傅無意仕途,以一方“不求聞達”的閑章婉謝。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從報紙上讀到郭沫若《轟炸中來去》一文,知道郭已回國,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主任一職,并在找他,于是率全家趕到武漢,在郭手下做抗日宣傳工作。
1939年4月傅抱石隨政治部一起抵重慶,住在沙坪壩金剛坡,除作畫外,再度開始美術(shù)史論研究??吹饺毡尽陡脑臁冯s志上橫山大觀《日本美術(shù)的精神》一文,針對其中“圣戰(zhàn)”的言論他撰寫了《從中國美術(shù)的精神來看抗戰(zhàn)的必勝》,提出“中國美術(shù)是‘日本美術(shù)的母親’,并指出中國美術(shù)有三種偉大的精神:‘第一,中國美術(shù)最重作者人格的修養(yǎng);第二,中國美術(shù)在與外族、外國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國美術(shù)的表現(xiàn),是‘雄渾’‘樸茂’,如天馬行空,夭嬌不群,含有沉著的、潛行的積極性。這三種特性,擴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戰(zhàn)上,便是勝利的因素。’”這種說法,對民族自信心無疑也是一種提升。
1943年,國立藝專遷到重慶,陳之佛請傅抱石擔任中國畫科主任兼校長秘書,后者相當于教務(wù)長的角色。
那時傅抱石去學校,得先從金剛坡步行兩小時到沙坪壩陳家稍事休息,再走到磁器口乘小船渡過嘉陵江,之后還得步行半小時方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