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存,我們的動力來自期望。我們觀察,了解別人的需求,是在窺探他們的期望;我們自己的期望,就是我們的目標、動機、愿望、信念等等。經(jīng)營職場生意,我們所要求的回報,只是滿足期望而已。
職場就是生意場,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賺”,即回報高于投入。
你到底想要什么?
無論是誰,當他這樣問你的時候,你是如何回答的?或者說,你是否經(jīng)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們?nèi)ス渖虉?,銷售小姐經(jīng)常用帶著職業(yè)笑容的表情問我們:您想要點什么?
我們?nèi)辏陠T問我們:您想看哪方面的書?
我們?nèi)ゲ蛷d,服務員招呼我們時說:請您看看菜單,您想吃點什么?
我們得到老師、老板表揚時,心理美滋滋的;
我們被老板罵的時候,心里編了100個理由為自己辯解;
看到同事升職而沒輪到自己,我們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
……
我們的“期望”無時無處不在,只是,每每同時有多種不同的期望交集和糾纏,有時還互相沖突而造成我們的心理困境。比如說忠孝難以兩全,老婆和老媽同時掉到水里先救誰等等。我參與了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絕對挑戰(zhàn)”欄目的最初策劃過程,大家一起設計出不少“兩難”題目,利用職場中人同時存在的兩種期望造成的沖突來折磨選手,逼他們在兩難情境當中進行選擇。
積極心態(tài)的人,覺得自己每一個期望都在被滿足,也總有新的期望在滿足之中,因而感覺昨天快樂,今天開心,明天值得期待。
消極心態(tài)的人,覺得自己的期望總是滿足不了,怨天尤人,昨天郁悶,今天焦慮,明天憂愁。
職場生存,我們的動力來自期望。我們觀察,了解別人的需求,是在窺探他們的期望;我們自己的期望呢,就是我們的目標、動機、愿望、信念等等。經(jīng)營職場生意,我們所要求的回報,只是滿足期望而已。
所謂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期望,設計自己的期望,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
那么,你在職場當中到底有多少種期望?
當前最為經(jīng)典的理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多數(shù)職業(yè)規(guī)劃理論以此為基礎分析人的職業(yè)期望。不過,我不以為然。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共有5個層次,從低層次需求到高層次需求遞進。先滿足了低層次需求,才產(chǎn)生高層次需求。高層次的需求可以涵蓋低層次的需求。這5個需求層次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這種理論的問題在于,馬斯洛假定人首先是動物,要求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然后才有作為群體人的需要。其實,人在出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哭,哭的目的是找媽媽的懷抱。人的生命在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最后一個愿望通常是想知道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哭。無論是人之初的哭,還是人之末的希望別人哭,都表達了同一種期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如果不是遇到災難等等問題,人對于生存、安全之類沒有那么恐懼的。
馬斯洛理論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線性思維,認為各個需求層次之間存在時間和心理上的先后關系。其實,我們多數(shù)情況下是多種需求同時存在,自己也經(jīng)常搞不清楚到底哪種需求才是自己最為在意的?!澳愕降紫胍裁矗俊边@樣的問題之所以令我們困惑,原因就在于此。
我認為,如果用簡單的方法來解構人的職場需求,可以用名、利、義三個字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