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極盛時期的歐洲:1914年(11)

西洋現(xiàn)代史 作者:(美)羅伯特·帕克斯頓


有組織的宗教

在1914年,大多數(shù)的歐洲人依然擁有宗教信仰。然而,有組織的宗教確實已經(jīng)比之前式微。在農(nóng)村,因為教育的普及以及向城市遷徙的結果,迷信已經(jīng)比較少見。普遍流傳的實證主義,亦即相信科學會持續(xù)對每一件事物作出唯物主義的解釋,使得主張宗教信仰的文化風氣趨于冷淡。

沒有偉大的宗教思想家能夠對抗19世紀的實證主義潮流。在那些受過教育的人之間,宗教還沒能走出因為19世紀60年代杰出的達爾文學說倡導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與牛津的薩繆爾·維爾貝弗思主教(Bishop Samuel Wilberforce)公開辯論所招致的羞辱。牛津主教以為他所提“是否因為他(赫胥黎)的祖父或祖母,所以他才宣稱自己的血脈源自于一只猿猴”的問題足以駁倒赫胥黎;但是,在當天的辯論中,顯然赫胥黎是勝利的一方。

在20世紀初期,對有組織的宗教的主要支持僅存在于落后地區(qū),以及人們對社會一致的追求。在那些尚未滲入現(xiàn)代思潮的農(nóng)村,以及那些拒絕承認父輩的懷疑論、而涌向教堂以表現(xiàn)他們對社會秩序的尊重與支持的中產(chǎn)階級里,宗教活動依然相當活躍。歐洲的教會以社會秩序的支柱之姿出現(xiàn),但這對憤怒的窮人來說并沒有帶來什么好處。俄國的東正教會是由沙皇任命的圣教會議檢察官(the Procurator of the Holy Synod)領導,而且大部分的資金都是國家資助。天主教教會(在南歐與萊茵地區(qū)勢力最龐大)是國際性的,但其社會教義卻支持現(xiàn)有的統(tǒng)治當局。而新教的國家教會(如英國國教與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路德教會)的主要功能,是上層階級每周用來展示社會權利的競技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