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戰(zhàn)爭來臨(1)

西洋現(xiàn)代史 作者:(美)羅伯特·帕克斯頓


2.1 1914年的7月危機

首先必須要區(qū)分在1914年7月引發(fā)這場戰(zhàn)事的奧匈帝國-塞爾維亞戰(zhàn)爭,以及隨后使諸列強卷入的升級戰(zhàn)爭。此前不久,歐洲的政治家們已數(shù)次成功地控制這一類的局部沖突。

這次的危機始于一起政治暗殺,這種行為通常并不會導致戰(zhàn)爭。19歲的學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于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暗殺了斐迪南大公以及他的妻子,當時大公正在巡察波斯尼亞省。身為哈布斯堡皇帝約瑟夫的侄兒,斐迪南是皇位的繼承人。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件單純的內(nèi)政事件:一位奧匈帝國的國民在本國境內(nèi)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但是,普林西普是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熱誠且堅定地擁護將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南斯拉夫人與唯一獨立的南斯拉夫國家——塞爾維亞王國——統(tǒng)一的觀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南斯拉夫人曾經(jīng)在1876年到1878年間,脫離瓦解中的土耳其統(tǒng)治,卻只是落入奧匈帝國統(tǒng)治。普林西普曾經(jīng)接受過黑手黨(Black Hand)的武裝與訓練;黑手黨是一個致力于南斯拉夫人獨立的地下恐怖組織,基地設(shè)在塞爾維亞。

然而,事件的核心是,塞爾維亞王國在普林西普暗殺事件中的涉入深度。從6月28日的暗殺行動到7月29日俄國展開動員的一個月里,危機始終圍繞著塞爾維亞的共謀問題以及奧匈帝國為此懲治塞爾維亞人的行動打轉(zhuǎn)。但是要了解這次的沖突事件,必須先回顧造成這場沖突的根源——巴爾干半島。

巴爾干半島:沒落的帝國與興盛的民族主義

1914年,由于拼湊而成的國家認同以及不安定的疆界,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極特別的地區(qū)。在19世紀初,三個幅員廣闊的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瓜分了整個東南歐。高高在上的政府統(tǒng)治著被動的臣民,各地方可以自由地說著自己的語言,擁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這種模式與正在西歐興起的方式迥然不同。西歐是利用統(tǒng)一的文字與國家教育,主動地讓公民變得更具同質(zhì)性。自1815年以來,巴爾干半島的歷史,就是以這三個帝國的興衰,以及長久以來人們爭取建立適當?shù)男抡螒B(tài)(迄今尚未完成)為核心。一般來說,獨立的新巴爾干民族的知識分子與政治領(lǐng)袖,實行的也是西歐同質(zhì)性國家的模式,但這一模式極不適用于這塊因帝國時代的容忍政策而混雜了各種語言、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的土地。

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占據(jù)維也納唯一的出入門戶,但在19世紀時已變成“歐洲病夫”,成為第一個失去掌控力的帝國。巴爾干半島各省一個接一個地宣稱民族自治,或者脫離土耳其獨立:1817年塞爾維亞取得自治權(quán),1829年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也爭取到地方自治的權(quán)力;1832年希臘獨立;1878年塞爾維亞完全獨立,而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聯(lián)合建立羅馬尼亞)也在同一年獨立;保加利亞則于1878年取得地方自治權(quán),并于1908年獨立。

就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而言,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奧斯曼帝國臣民的獨立,使巴爾干半島極不穩(wěn)定。一則兩個鄰近的帝國——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無法置身事外,這兩個國家都希望能在瓦解的奧斯曼帝國取得新附屬國、新貿(mào)易伙伴甚至新領(lǐng)土,這使得它們經(jīng)常爆發(fā)沖突,互不相讓。有俄羅斯帝國為后援的保加利亞獨立戰(zhàn)爭(1875—1878年),使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展開四十年的暗中較勁。以俾斯麥的德國為首的其他列強,則利用“利益均沾”的方式化解這場沖突。1878年的柏林會議削減了俄羅斯的新附庸國保加利亞的領(lǐng)土,奧匈帝國所得到的補償是對塞爾維亞王國擁有強大的間接影響力,以及管理半自治的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的權(quán)力。看起來,利用所有列強聯(lián)合起來拒絕任何一國稱霸巴爾干半島的容忍式外交政策,似乎可以壓制帝國主義野心。

因為威脅到其他兩個多民族的帝國,奧斯曼帝國臣民的獨立變得更加暗潮洶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很擔憂“民族復興”。俄羅斯統(tǒng)治北方動蕩不安的波蘭語地區(qū)、廣大的烏克蘭語及土耳其語地區(qū),以及比薩拉比亞。比薩拉比亞地區(qū)恰好位于多瑙河口東方,是俄羅斯在1812年從土耳其手中掠奪的地區(qū),現(xiàn)在羅馬尼亞人以民族特性為由,宣稱擁有該地區(qū)的主權(quán)。但是,和民族主義對奧匈帝國的存在所造成的威脅相比,其對俄羅斯的挑戰(zhàn)實在微不足道。匈牙利的東南半壁——特蘭西瓦尼亞——有很多羅馬尼亞人,西南端則由克羅地亞人盤踞,北方居住的是斯洛伐克人。在奧地利,憂心忡忡的日耳曼人對北方的捷克人與波蘭人,以及南方的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其他的斯拉夫人,依然保有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地位。19世紀末,奧匈帝國的國內(nèi)政治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匈牙利的馬扎爾人殘暴地統(tǒng)治他們的少數(shù)民族,而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則尋求與某個民族結(jié)盟,以對抗其他民族。對于奧匈帝國來說,阻止俄羅斯人滲入巴爾干半島上與他們同源的斯拉夫人居住地區(qū)是不夠的。奧匈帝國是通過撲滅所有的民族獨立運動才得以幸存,所以阻止塞爾維亞人向奧匈帝國的南方擴展,變成維也納的第一要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