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傳承的信念
自由主義
在20世紀初,很多歐洲人——大部分是中產階級或追求中產階級地位的人——都承認19世紀自由主義的價值觀。①18世紀末期的法國哲學家與19世紀初期進步的理性主義者(rationalists),是首先系統(tǒng)地闡述自由主義思想的人。但是他們的英勇戰(zhàn)斗早已在1900年以前結束,留給人們的只是一些歐洲中產階級認為不言而喻的普遍性假設。
第一個假設是,世界是完全可知的。宇宙是一個有條理的物質系統(tǒng),依據(jù)既定的規(guī)則運轉;科學家們將一點一點地揭露這些規(guī)則的運作細節(jié)。牛頓爵士(1642—1727)的發(fā)現(xiàn)生動地表達了這個觀點,用萬有引力定律既可以說明蘋果掉落的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明行星運行的軌道;18世紀哲學家(如伏爾泰)的努力使這個觀點更加普及,到了19世紀時則因為科學進步所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而盛行一時。
第二個假設是,人類生來就有能力完全了解井然有序的宇宙。人類擁有一種固有的內在特性,也就是“理性”。當教育將理性從迷信的黑暗束縛之中釋放出來時,就可以認清客觀真理;如果經(jīng)過充分的說明,任何人都會同意這一客觀真理。正如英國的自由主義哲學家穆勒在《論自由》(On Liberty, 1859)一書中所述:
整體而言,擁有理性見解與理性行為的人占有優(yōu)勢……(這)屬于人類心靈的特性,……也就是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人類有能力借助討論與體驗來改正自己的錯誤……錯誤的觀點與行為會漸漸地屈服于事實與論證……只要辯論的競技場始終開放,我們就可以指望,若有更正確的真理存在,那么當人類的心靈有能力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①
穆勒于1873年去世,但是他那深思熟慮的愿望,亦即自由討論可以使人更加接近真理的看法,則在1900年時廣受認同。
從這兩個自由主義思想的原理,衍生出自由主義實踐的必然結果。自由主義的基本武器是教育。教育的基本職責,是讓所有的人從阻礙個人能力完全發(fā)展的宗教迷信,以及與生俱來的社會差別之中獲得自由,因此,19世紀末歐洲的中產階級,努力爭取普遍、世俗以及免費的初等教育。19世紀80年代,西歐就已經(jīng)實施義務初等教育,甚至主張獨裁政治的沙俄,在1913年時也以此作為努力的目標,盡管俄國大部分地區(qū)和西班牙、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其他地方一樣,依然充斥著文盲。
一旦個人的理性因為教育而獲得解放,個人就能蛻變成一個公民——這個在法國大革命時發(fā)明的詞,是用來表達在自由社會里、具有同樣理性的人們所擁有的相同成員身份。公民應該要參與政治決策,而不是政治煽動或偏見的玩物,也因此,在19世紀時,由于讀書識字比較普遍,歐洲的自由主義者逐漸轉而贊同普遍的成年男子選舉權。理想的自由主義國家里的公民,應該享有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待遇,而且也應該擁有相同的機會進入與其才能相稱的職場工作;因此,和諧的公民社會將自然產生,國家只需要配置最低限度的機構來維持社會的秩序。必須注意的是,對很多自由主義者來說,公民權屬于公共空間,因此屬于男人的世界;女性擁有的只是家務與家庭的私人空間。②
在經(jīng)濟方面,自由主義假設,理性的人用來謀求開明的自我利益的方式與自然無比和諧,以至于整個社會都能得益?!敖?jīng)濟人”是指從事商業(yè)活動的理性人類,只要擺脫愚笨的國家干預,他們就可以用前所未有的低價生產前所未有的優(yōu)質產品,進而服務社會以及他們自己。他們會自行修正工作、薪資或價格上的暫時性失調,猶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導他們——這是借用了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者亞當·斯密(1723—1790)以及他19世紀的支持者喜歡使用的說法。當然,1914年的歐洲并沒有實施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因為企業(yè)家希望國家能夠保護他們,對抗外國的競爭以及有組織的工人。但是在1914年時,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家依然反對關稅及商業(yè)卡特爾,企圖說服人們相信自動調節(jié)的全球自由貿易制度是通往廉價和富足的最有效路徑。
19世紀出色的科學與技術成就、識字能力的迅速普及、政治自由的擴展與史無前例的經(jīng)濟增長,燃起了人類無限接近完美的希望。法國詩人雨果曾于1859年在觀看氣球升空的情景后,描述它代表“向天國邁進的偉大熱忱”(the great élan of progress toward the heavens)。
邁向神,純凈的未來,邁向美德,
邁向呼喚我們的科學,
邁向罪惡的終點,邁向寬厚的饒恕,
邁向富饒、和平與歡笑和一個幸福的人類。①
雨果的詩暗示了人類對天空的主宰,將以新的人類和諧的20世紀世界,取代那個有著“語言差異、理性差異、法律差異、習俗差異”的舊世界?!叭绱藦V闊的天空將廢除國家”,直到1895年,法國科學家貝特洛(Marcellin Berthelot)依然宣稱他信仰19世紀實證主義者的夢想,即科學的確定性將擴展到人類知識的每個層面,不只改善人類的物質世界,也會提升人類的倫理道德?!翱茖W的普遍勝利,將保證人類能夠擁有一切可能的幸福與美德?!雹?/p>
但是在歐洲人開始掌控天空時——在第一架簡易飛機在基蒂霍克(Kitty Hawk)首次成功飛行之后僅僅6年,法國人布萊里奧(Louis Blériot)就于1909年飛越英吉利海峽——人們開始對雨果那通過飛行達到人類和諧的夢想產生高度的懷疑。科學似乎有可能像支持和平制造者般偏愛戰(zhàn)爭制造者,或者像容忍“幸福與美德”般容忍人類的懶散與頹廢,而威爾斯(H.G. Wells)在他最受歡迎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zhàn)》(The War of the World,1898)與《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中曾經(jīng)帶給人未來會有“幸福與美德”之類的憧憬。美國散文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曾于1900年造訪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機械展示會,并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