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極盛時期的歐洲:1914年(8)

西洋現(xiàn)代史 作者:(美)羅伯特·帕克斯頓


1914年大戰(zhàn)前夕,熱衷選舉的社會主義者對歐洲政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當社會主義者與自由主義改革者聯(lián)合起來之時,就會立法制訂重要的社會改革方案。1911年時,英國的工黨與自由黨聯(lián)合投票制訂了勞工保險計劃。但是對很多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者來說,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迅速成長,是一道暴風雨前的閃電,照亮了政治天空。在德國議會里,勢力龐大的社會民主黨議員拒絕按照傳統(tǒng)唱頌歡迎詞“皇帝萬歲!”,而皇帝則公開指稱他們的領袖為民族大敵。1914年爆發(fā)的戰(zhàn)爭中斷了一場正在醞釀的戰(zhàn)斗,即傳統(tǒng)上崇尚建立議會制度的歐洲自由主義者,是否能夠容忍馬克思主義者把持這些機構。

民族主義

1914年的歐洲,民族主義比社會主義更能撼動人心,有很多工人參與其中。人民主權的觀念很容易導向“人民不應該只擁有最高統(tǒng)治權,而且也應該是個熱誠的公民”的概念。1789年以后的西歐,民族忠誠的思想促成了龐大的、具有同質(zhì)性的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大革命中熱情的國民軍,只是民族主義把槍口對準貴族與教士的傳統(tǒng)國際主義的第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民族主義自法國向外蔓延,鼓舞那些遍布歐洲各地的使用德文和意大利文的在以前不過是蕞爾小國的地方,在19世紀中葉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國家。在司湯達的小說《帕爾瑪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1839)中,年輕的意大利人法布里奇奧(Fabrizio)希望加入拿破侖的軍隊,因為他認為皇帝代表偉大的民族國家對落后地區(qū)如帕爾瑪公國(Duchy of Parma)的勝利。1848年,德國的革命者也同樣蔑視三十幾個曾在拿破侖戰(zhàn)役中幸存的日耳曼公國。

1871年,德國與意大利統(tǒng)一后,教育的普及與大眾傳播,為西歐的新舊國家提供了培養(yǎng)更具同質(zhì)性而且更忠誠的公民的方法。西歐國家通常利用普及的教育來肅清地區(qū)方言,并且培養(yǎng)人民的愛國精神。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威爾士人與說普羅旺斯語和各種日耳曼方言的人,被融合進更大的群體里;歐洲地圖所顯示的國家劃分,能確實反映這種日益增加的文化同質(zhì)。新城市里那些與傳統(tǒng)斷絕關系的居民需要某種情感寄托,他們對游行與愛國演說反應熱烈。因此,在1914年時,民族主義有助于強化西歐列強國家的同質(zhì)性。

相形之下,在東歐,對那些使用數(shù)種語言的奧匈帝國、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等國家來說,民族主義是它們即將崩潰的征兆。長期被壓迫的民族(如捷克人、波蘭人與匈牙利人),以及其他不曾建國的民族(如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與南斯拉夫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的價值,因而扭轉了朝單一國家語言發(fā)展的趨勢。舉例來說,捷克的歷史學家巴拉茨基(Franti?觢ek Palack?倀)在1836年時被迫以東歐普遍使用的德文,出版自己開創(chuàng)性的捷克人史書——《波西米亞史》,直到1848年才出版捷克文版。這種重新發(fā)現(xiàn)的民族忠誠激起了分離主義運動(separatist movements)。1913年時,奧斯曼帝國已經(jīng)幾乎將它所有的歐洲領土都輸給了新興的民族——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與羅馬尼亞人——僅剩下幾平方英里的土地。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奧匈帝國在1867年時建立了“二元帝國”,同意賦予匈牙利人特殊地位,由約瑟夫皇帝身兼奧地利皇帝與匈牙利國王的身份,同時統(tǒng)治奧地利與匈牙利,不過兩國各自打理自己的內(nèi)部事務。但是,匈牙利人在取得了民族特權之后就不再妥協(xié),拒絕讓哈布斯堡王國治下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捷克人、波蘭人與南斯拉夫人擁有相同的權利。但是這種拒絕只是加劇了那些少數(shù)民族對民族自治的渴望,最后甚至驅(qū)使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越過自治而要求完全獨立。

帝國中受到威脅的統(tǒng)治民族,也以加強自己的民族情感來響應。泛日耳曼主義者夢想讓德意志帝國統(tǒng)一東歐所有說日耳曼語的民族。俄國的泛斯拉夫主義者重申他們反西方教義的古老傳統(tǒng),并且夢想將所有的斯拉夫人納入神圣的俄羅斯母親的保護之下;巴爾干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者既想要統(tǒng)一,也想要獨立。努力使1908年開始沒落的奧斯曼帝國現(xiàn)代化的泛土耳其主義者,想要重新恢復曾在中亞取得的土地,并且統(tǒng)一由重新復蘇的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

因此,東歐的民族主義不但沒有增強現(xiàn)有國家的力量,反而腐蝕甚至取代了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的帝國王朝的忠誠。席卷而來的民族分離主義(ethnic separatism)浪潮淹沒了19世紀的東歐:19世紀20年代,希臘發(fā)動了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zhàn)爭;1848年與1863年,波蘭展開對俄國的反抗;1875年到1887年間,保加利亞人、羅馬尼亞人與南斯拉夫人起兵反抗奧斯曼帝國;以及1912到1913年的巴爾干戰(zhàn)爭。其他的少數(shù)民族也叫嚷著獨立。在這些情況下,當1899年奧地利議會因捷克族與日耳曼族的下議院議員要求學校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而癱瘓之時,多民族帝國里的議會民主只是讓這些喧嚷著想要獨立的民族擁有了更多的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