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成都藥膳

老滋味 作者:周簡段


偶檢舊篋,翻到一份成都“同仁堂”藥膳食譜。

食譜所開列的菜名,每一種都是以中藥與雞魚之屬配制烹調而成。如菜肴有:陳皮雞、妙香舌片、黑芝麻兔、玉竹心子、丁香鴨、白果燒雞、龍馬童子雞、杜仲腰花、貝母雪梨、蟲草鴨子、天麻魚頭;點心有:茯苓包子、銀耳鴿蛋;飲料則有:枸杞酒、洋參五汁飲等。

這家同仁堂與北京樂家老鋪雖然不是一家,但也有200多年歷史了。

藥膳擺上臺面來了,原來,并不是在大盤大碗中眾人分而食之,而是每人一小盅、一小盤,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很像中餐西吃辦法。而且每上一道菜,侍應小姐都向我們介紹菜名、特色、醫(yī)學上的滋補作用等。不過,據(jù)筆者吃過之后,深感雖名為藥膳,其實講究色、香、味俱佳還是主要的,并沒有服那種又苦又澀的湯藥的感覺。

據(jù)“同仁堂”主人相告,中國的藥膳遠在周代即已在宮庭中出現(xiàn)。秦、漢、六朝、唐及后來各朝代的醫(yī)學家都很重視“食療”。飲食療法在中醫(yī)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藥膳正是飲食療法的精華所在。

筆者所知,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孫思邈、孟詵、李時珍,在食療方面都有專著。尤其是唐代醫(yī)學家孟詵與其弟子合撰的《食療本草》,為現(xiàn)存最早灼食療方面的權威之作。孟老先生為汝州(今河南臨汝)人,少精醫(yī)學,五旬之后得識孫思邈,并以師事之,醫(yī)術大進。他主張“若能保身養(yǎng)性者,當需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他所著的《食療本草》原名《補養(yǎng)方》,是孟老先生汲取了孫思邈及歷代醫(yī)家關于食療的論述,內容博而實效佳的著作。其寶貴之處在于:以食為藥,以藥為食,食藥均為我用的養(yǎng)生見解。并且在每味食物藥品下,都注明了藥性,服用方法,對于益處與害處也加以分析。

《食療本草》,問世后不久,全文散失,但書中的內容卻在一些醫(yī)學著作中保留下來。

成都為“天府之國”,物產(chǎn)豐饒,雞嫩魚鮮,川菜又是名滿天下的佳肴,成都“同仁堂”的藥膳自然是味美而又滋補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