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淺,這是從政府到各級部門,從大學到各個城市對農民形成的最統(tǒng)一的共識之一。說農民目光短淺,既顯出說者的深刻性,又不遭聽者任何異議的駁斥。農民們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最終從知識分子開始議說,倒得到從農村出來的還滿身是土的工人、學生、干部而本身仍然還是農民的人的承認,也就算完成了這命題的普及。終于,所有的人都同意了一加一等于二的看法。
值得推敲的問題是,毛澤東的反“右”斗爭,使許多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以慘重的代價,實實在在做了一次農民。做農民中間,他同樣還憂國憂民,整日里一臉的秋風落葉,每每同農民中的他們相遇相見,談國家命運,論民族前程,但不談農民目光短淺了,不說農民又懶又饞了,不講農民的愚昧無知了。有一個北京的教授,曾經到我家鄉(xiāng)做了農民。當我知道他是教授之后,已經看不出他是教授。住在村頭的兩間草屋,飯時和農民一樣蹲在村口的飯場,下田一樣卷著一條褲腿,分糧時一樣計較秤高秤低,上街買東西時一樣挑肥揀瘦。國家培養(yǎng)一個教授需三五十年的時間,培養(yǎng)一個農民只消三年五年也就夠了。他說他不幸被劃成右派,有幸認識了農民。一九九二年他從大學教授的位置上下來,第一件事是回到我的故鄉(xiāng)看看他熟識的農民。遺憾的是,他在那住了十二年零三個月的那兩間草屋不知何時何故扒了,在那草屋的舊址上,他說了許多話,其中一句是,要讓毛主席永遠不離開韶山沖,毛主席一生憂慮的也是春種秋收,豐產欠產。
這話一語道了真經。
目光遠大和目光短淺都是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中人的自身相互作用所獲的秋果。教授考慮的不是他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作用,而是下學期他學生的畢業(yè)分數,沒人說他們目光短淺。領導只考慮他在任期間能讓群眾記住他的一些政績,軍人只考慮他所守境界的安然無恙,總統(tǒng)只考慮他干些什么才能連任,決不會有人說他們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之,會說他們盡職盡責。
然談到農民,話就有了別味。這是我們這個社會有歷史的病癥。
不是為農民的目光短淺辯白,而是說農民并非目光短淺。壓根兒不是目光短淺。
種秋希望整個秋天都風調雨順,種夏,希望整個夏季雨水適中,種瓜希望個大汁甜,種豆希望角稠蟲少,這原本和領導當任要留下政績是同樣遠近的目光。當然,好教授都想讓他的學生在未來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好軍人也都渴望世界和平,可你怎么就能排除掉好教授渴望他的學生成材沒想到他自己桃李滿天下的榮譽?軍人渴望和平而沒有不需打仗使他精神上馬放南山的慶幸和喜悅?偏就是農民年年月月地祈禱月月年年的風調雨順,多打糧食就是一個短視。
也許是說農民除了想到土地再不想別事,所以才視為目短??陕犝f一個士兵想當將軍,人們齊呼他是好的士兵;聽說開車床的工人想當工程師,說他理想遠大;可聽說一個農民,努力想讓畝產超千過萬,就會說他“沒有文化,還盡做好夢”,“除了糧食,除了吃喝,沒有別的”。
有一個村長,到北京游覽參觀,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半晌沒有說出話來。后來有人問他那么莊嚴地站著,到底想些什么,他說這廣場讓農民曬糧食該有多好啊。這是農民目光短淺的最好事例,可沒有人知道他們村去年糧食豐收,所有的麥場、公路、草席、單子都用來曬了,各村各家剛曬完第一批,就連遭暴雨,其余糧食未及曬干,全都霉在屋里,又等于減產一半。
農民不思國事,是因為農民不知國事,農民不憂政局,是因為農民不了解政局。從家院,到田園,從晨曦,至暮昏,日日地勞作,抬頭是山,低頭是田。來往的皆是同村鄰人,巷議的皆是婚喪嫁娶,土地對腳的束縛,山脈對目的阻擋,一年四季憂慮的是這季糧食是否能吃至下季,如果不行,是用一斤細糧進城換一斤半粗糧,還是賣棵樹或者一頭豬,買些糧來補上短缺,這景況你還讓他憂慮別的什么?
憂慮生活之外的遠大,必須要有那份供他憂慮的悠閑。
知識分子做了農民,沒有誰再說農民之長長短短,然他們回城以后,環(huán)境變了,地位有了,做農民那段生活成了他傾訴痛苦的資本,且一次次傾訴也從含淚而轉至自得時,他又有了憂慮所需的悠閑,他也就又開始著書立說深刻起農民的短視了。
好在,農民都是可以任人說的,他不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