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中的老年人說,若是和尚轉(zhuǎn)世,說明這孩子不是“頭世人”(意思是第一次做人,不懂得人情世故),如果是修煉一生、功德深厚的老和尚轉(zhuǎn)世,那這孩子一定特別聰明,將來肯定很有出息。
這個孩子就是周作人。周作人將近80歲時寫回憶錄說,他的誕生是平凡的,沒有什么事先的奇瑞,也沒有什么惡的朕兆。晚年光景晦暗的周作人,大概不愿提起這個太多迷信色彩的傳說。但青壯年時期,他卻暗暗地受了這個故事的影響,比如他50歲壽辰時寫的自壽詩,第一聯(lián)就是“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分明在說,我是老和尚投胎轉(zhuǎn)世的,現(xiàn)在我仍是一個和尚,只不過是在家的和尚罷了。后來,他還自稱是“苦茶庵的老僧”。
他小時候并不叫作人,這作人也不是會做人、老于世故的意思。最早的名字也為祖父所賜。周福清仍用老辦法。他得到報(bào)喜的家信時,碰巧有一個旗人官員來訪,他的姓不如“張”字普遍,而且也不好寫,音讀作“魁”。周福清想選一個木字旁的字,后面加上壽字,就算是老二的大號,然而木字旁里好看的字很難找,最后只好用“”字,所以就叫做“壽”。
比起老大來,老二小時候不那么幸運(yùn)。他同樣沒有奶吃,而雇來的奶媽奶水也不多,因此整天哭鬧。為了哄他,奶媽就在街上買東西給他吃,有些東西小孩子消化不了,日久天長,得了消化不良癥。他人長得很瘦小,而且似乎是患上了“饞癆病”,看見什么東西都要吃,家人沒有辦法,只好采取強(qiáng)制措施,除了飯和咸鴨蛋,別的什么都不給他。
他的出生,使大哥多了一個小伙伴。后來母親又生了一個女兒,小名端姑,長得十分可喜。老二那時已有三四歲,有一次好奇地咬了她的腳趾,惹得她大哭。
不幸的是,小妹妹還不滿周歲,就因出天花而夭折。
那時老二也生了天花,病情十分險(xiǎn)惡,妹妹的天花就是他給染上的。可是,過些時候,他的病好轉(zhuǎn),妹妹卻病情惡化,終于不治。
1888年11月11日(光緒十四年戊子),魯瑞又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松壽,就是后來的建人。幾年以后第四個男孩兒出生,取名椿壽,但他只活了三四歲就患病死去,使母親和年紀(jì)稍大一些的大哥二哥很傷心。
老三出生時,魯瑞已經(jīng)成了周家的主婦。她在族中也是個大忙人,被認(rèn)為是一個有“幫夫運(yùn)”的多子多福的太太。當(dāng)時三臺門不管哪家娶媳婦,差不多都要請她去接新人。
日子照這樣過下去,倒也不錯,雖然家境不很富裕,但不愁吃穿。不如意的事也有:天真可愛的孩子的早夭使大家悲傷;父親參加考試幾次都沒有考中,心情也不好,整天沉著臉,使大家覺得壓抑。幸虧能從母親的慈愛里獲得溫暖,兄弟幾個的童年生活還算是無憂無慮的。
啟蒙老師
官宦人家的子弟,最要緊的事自然是讀書。在沒有上學(xué)以前,父母就請了老師來給他們啟蒙了。
老大一開始跟隨叔祖周玉田讀書。他是一個胖胖的、態(tài)度和藹的老人,中秀才以后,因?yàn)榧揖巢粚捲?,一直沒有再去應(yīng)試,而是在家坐館教書。他的學(xué)識不錯,平時也喜歡寫些東西,例如《鑒湖竹枝詞》一冊,收詞一百首,魯迅曾將手稿借來抄錄一遍,在卷末還用工整的小楷寫道:“侄孫樟壽謹(jǐn)錄”。魯迅跟著他培養(yǎng)了愛讀書,特別愛看畫書的習(xí)慣。
和他們住得最近的是子京公公,他屬于“立房”,大家稱他住的房屋叫“藍(lán)門”,因?yàn)閮缮乳T是藍(lán)色的。子京公公是老大的第二個老師。
但他的學(xué)問卻不怎么樣。他多年應(yīng)試不中,只好在家開辦私塾,收幾個臺門內(nèi)的學(xué)生混碗飯吃。可是不多久就丟了飯碗,因?yàn)樗奈睦韺?shí)在不通,錯別字連篇。有一回給他的兒子上課,他問蟋蟀是什么,兒子答說是蛐蛐,他立刻用戒尺打他的頭角,一邊打一邊說:“虱子啦,虱子啦!”
他的膽子特別小,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后很惶恐。有一次,他把荔枝的“荔”字寫成草字頭下面三個刀字,看看不像,又改寫成木旁三個力字。魯迅將字拿回家給父親看,周伯宜在紙上批幾個字,指出其錯誤。子京看了批語,很是緊張,在課本上寫了自責(zé)的話,說自己是一個“真真的大白木”。他教魯迅對對子時,曾給魯迅出了個“父攘羊”(攘是偷的意思,語出《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魯迅對了一個,他不滿意,就親自對“叔偷桃”(按應(yīng)為“朔偷桃”,傳說漢代的東方朔曾偷吃西王母的仙桃)。他這樣對其實(shí)也不合適,“羊”是平聲,與它對應(yīng)的須是仄聲,而“桃”字也是平聲。更可笑的是,他把“東方朔”的“朔”字說成了“叔”字。魯迅回家跟父親說了,周伯宜聽后不禁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