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你指著桌上那臺漂亮的白色電腦對孩子說:這是Apple;星期二你指著桌上一顆紅紅的水果對孩子說:這是apple;星期三你會發(fā)現,孩子吃蘋果的時候變得小心翼翼,因為擔心咬到里面的CPU——開個玩笑。孩子會馬上認識到,那臺電腦是用apple這種水果命的名,而不是相反。
隨時社會的發(fā)展、事物的更新,有時候一個詞的引申義,或者說衍生義漸漸比本義更常用,本義反倒隱退了。但這并不能改變它們的父子關系,而且本義作為本體生出其他詞的這個功能,引申義是永遠不可能超越的。
扯遠一點,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個偉人都比他/她父親強,所以你要想成為偉人,一定要超過你爸爸。如果超不過,現在也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你——“富二代”。
英語是另一種偷懶的語言體系
人是世界上最懶的動物,能歇著就歇著。西方人又是世界上最懶的人群,證據是,他們發(fā)明了那么多工具,代替人工作,幫人節(jié)省體力和腦力;他們建立了完備的法制體系,幫人維護偷懶的權利;他們忍耐性差,受一點點委屈就大聲抱怨,你要想讓他們白白加班?門兒都沒有。
人的懶當然也體現在語言上。要是每個概念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就算你的腦力可以勝任,你也一定會覺得不堪其苦。因此,早先當人們發(fā)現一個詞可以代表不止一個意思的時候,他們一定樂壞了——可以不用記那么多詞了啊!語言的發(fā)明使人有了思維能力,但我認為這個一詞多義的過程才是人類思維能力的真正飛躍,因為它促使人去努力發(fā)現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
在這一點上,漢語可能和英語一樣懶??纯礉h語里那些“萬能詞”:“打”、“弄”、“做”、“搞”,幾乎可以說一切事。英語里當然也有“萬能詞”,如“have”、“do”、“make”、“run”、“take”等。
當然,大多數詞不可能有這么多意思,但絕大多數詞都有不止一個意思是肯定的。統(tǒng)帥各個意思的,自然是本義。記本義,認本義,你才能享受到語言偷懶的特權;記引申義,則是自我打入勞作不停的“血汗工廠”。記本義還是一個向心的過程,你會離核心越來越近;記引申義則是一個離心的過程,最后你會越跑越遠,天蒼蒼野茫茫……
理論上說,英國人掌握不到1000個單詞就可以應付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語言需要。為什么我們學了好幾千個單詞,卻還是不會用,形不成對英語的整體感覺呢?因為我們看到一個單詞的時候,看到的不是這個單詞的本義,而是自己最先記住的某個意思。英國人的1000個單詞,是一千只羊;我們的一千個單詞,只是從羊身上取下的一千個小塊兒。
本義總是一些貼近于人的、簡單的、基礎的意思,便于記憶和運用,引申義大都是抽象的、復雜的、遠離人的意思,從后者記起,只會給自己的思維增加巨大的負擔。
英語也是象形文字
我們總是說,漢字是象形文字,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中國人看到“笑”的時候,總覺得是一張笑臉。其實英國人看到“smile”的時候,看到的也是一張笑臉。
語言這東西就是一種符號,只要你把符號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建立起聯系,就萬事大吉了。世界上一定是先有口里說的話,后有手下寫的字。當人們想把口里的話記下來不至于忘了的時候,才創(chuàng)造出字來,至于使用的是什么符號,純屬偶然。如果說漢字創(chuàng)造之初是象形的,但慢慢發(fā)展下去,也基本上不象形了。
但為什么我們現在看漢字還能感到它所代表的形象呢?那只是因它是一種與事物建立了聯系的符號。我們已經本能地把某個字與某個事物建立起了聯系,電光石火之間,就能反應出它所代表的意思。那我們看到英語單詞的時候,為什么不會產生這種本能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