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宋明理學的殿軍——劉蕺山(4)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慎獨之“獨”字是虛位,它所意指之“實”即是性體與心體?!吧咸熘d,無聲無臭”,“維天之命,于穆不已”,皆指性體而言,此是“思慮未起,鬼神莫知”,而唯是“于穆”之“不已”。此是超自覺的境界。蕺山嘗言:“意根最微,誠體本天?!比浑m至隱微,而亦至明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此即所謂“森然”。性體在此,道即在此,故戒慎恐懼于不睹不聞,而即就此不睹不聞以慎其“獨”。惟中庸繼慎獨之后,又言“致中知”,是則表示性體上之慎獨,終必落在心體上說(致中和之“致”的工夫,便是從心上說),故大學即從意之“毋自欺”以言慎獨。毋自欺即是意誠,誠意亦即慎獨。心體之“意”是不能自欺的,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此是“思慮既起,吾心獨知”之時,是自覺而不自欺的境界。

蕺山謂“性體即在心體中看出”,從心體看獨體,則獨體即在自覺中,是即獨體之“對其自己”。若從性體看獨體,則獨體只是“于穆不已”,是在超自覺中,即獨體之“在其自己”。(1)“在其自己”是“存有原理”,表示性體之存有;(2)“對其自己”是“實現(xiàn)原理”,表示性體通過心體而呈現(xiàn)而形著。(3)心體性體通于一,則為“在而對其自己”,是既內(nèi)在而亦超越。性尊而心亦尊?!接尚淖谥怏w(獨體)形著并浸徹性宗之性體(亦是獨體),正是胡五峰“以心著性”“盡心以成性”之義。而攝知于意,以意體言心,則是蕺山之學最殊特處。

在陽明,由良知之獨知之言慎獨,在蕺山,則攝知于意,由誠意(意之毋自欺)以言慎獨,二者義實相承而不相背。唯王學至末流而生弊,則蕺山此步“歸顯于密”之內(nèi)轉(zhuǎn),在內(nèi)圣工夫上實有其警策之意?!舶?,江右王門劉師泉,與劉兩峰之門人王塘南,皆欲向性體奧體(所謂性宗)走,是已開啟脫離良知教(心宗)之機,而未達于成熟。(請參看拙撰《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一文二之三,該文已編入本書卷下:《理學新詮》之八。)蕺山攝知于意,歸顯于密,不期然而完成此一思路,而又與五峰“以心著性”之路不謀而合,可知義理之發(fā)展,固有其必然性也。又江右鄒東廓、歐陽南野等,皆謹守陽明之矩矱。另聶雙江、羅念庵(皆陽明私淑弟子)歸寂之路,則相當于陽明之默坐澄心——后三變之第一階段,不足以言義理之轉(zhuǎn)進發(fā)展。故江右王門實當約為三支(鄒東廓、歐陽南野為一支,聶雙江、羅念庵為一支,劉師泉、王塘南為一支)。至于羅近溪則屬泰州派下,可別講。〕

三、述學見志,以道自任

蕺山《證學雜解》(見《明儒學案》六十二卷)有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