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是超越的純粹至善之絕對自肯,故是“心之所存”,而非“心之所發(fā)”。心之所存主而不逐物者,是“意”(意根);心之所發(fā)逐物而起(即軀殼起念)者,則是“念”。(1)意是絕對善的意,是善的自肯,是謂“一機”。善的意,既好善,亦惡惡,是謂“互見”。(2)念是逐物而起,逐于此則著于此,逐于彼則著于彼,故“兩在”。念之好,是著于此而不著于彼(好善不好惡),念之惡,是不著于此而著于彼(不惡善而惡惡);念之好與惡,各與物凝成一特殊之限定,故曰“異情”。“互見”是一機二用,“異情”是善惡兩分。
蓋念之好惡亦可有善的,但不必善;即使是善,亦是相對的限定之善(事上之善)。而意為心之所存,由好善惡惡而見,故意乃純善而無惡者。其有善有惡者,乃是心之所發(fā)的念。以是,蕺山亦立四句教:“有善有惡者心之動,好善惡惡者意之靜,知善知惡者是良知,有善無惡者是物則?!卑?,“物則”二字本于《大雅?蒸民》之詩。物則即天則,天則即是意知獨體所呈現(xiàn)或所自具的、體物不遺之天理。
蕺山之意,蓋以良知呈現(xiàn),一體平鋪,不免有顯露之感。又因良知天生現(xiàn)成,人或不免輕易視之。今攝知歸意,良知藏于意根誠體,將良知緊吸于性天,如此乃可保住良知之奧秘性,使人戒懼慎獨,而有“終日乾乾,對越在天”之象。此即蕺山必攝知于意,以言誠意學(xué)之故。
二、誠意慎獨,歸顯于密
蕺山誠意慎獨之學(xué),直本于《中庸?首章》與《大學(xué)?誠意章》而建立。他既不似朱子之就格物致知而開出“道問學(xué)”之途徑,亦不似陽明之扭轉(zhuǎn)朱子格物致知之講法,而開出“致良知”之途徑。致良知是由道問學(xué)而內(nèi)轉(zhuǎn),而誠意之教則又就致良知之內(nèi)而再內(nèi)轉(zhuǎn),此之謂“歸顯于密”。
《明儒學(xué)案》載蕺山之言曰:
《大學(xué)》言心不言性,心外無性也。《中庸》言性不言心,性即心之所以為心也?!吨杏埂分鳘毰c大學(xué)之慎獨不同?!吨杏埂窂牟欢貌宦?wù)f來,《大學(xué)》從意根上說來。
獨是虛位。從性體看來,則曰莫見莫顯,是思慮未起,鬼神莫知時也。從心體看來,則曰十目十手,是思慮既起,吾心獨知時也。然性體即在心體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