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11)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6)在“悟性修命”此一系統(tǒng)之中:性,為未發(fā)之理,為無為,為不可說;而凡屬心者(知覺意念),皆是發(fā)。性體只是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將性體之活動義劃歸為性體之呈露,又指此呈露屬后天,并非性體之自己。如此心性為二,自非王學。

據上所簡述,數百年來象山、陽明辛苦發(fā)憤而透顯的心體知體,經雙江、念庵之疑誤扭曲,接以兩峰、師泉、塘南之講論,乃又退縮回去,認為本心良知不自足,必須歸到空寂密體,而以性命來范域良知。在此乃可見出,此江右諸人,對師門致良知教之思路與義理,有所不明不透;而宋明心性之學(在“心性是一”、“心性為二”兩系之外)有意義的發(fā)展,乃不得不歸于劉蕺山之“以心著性”。

4羅近溪的造詣——王學的圓熟之境

據《明儒學案》,羅近溪并不在《江右王門學案》之中,而列于《泰州學案》。但泰州學派亦是王學,而近溪籍隸江右,故不能外于江右王門。本文以“三支一脈”評述江右王學,應屬允當。

羅汝芳,號近溪(1515—1588,74歲),江西南城人。據師承推算,他是陽明四傳弟子(王心齋、徐波石、顏山農、羅近溪),但在年輩上,他和王龍溪是并世的人(近溪少龍溪17歲,亦后卒5年),世稱王門二溪。近溪26歲開始師事顏山農,30歲舉會試,與徐波石等聯講會于京師,忽聞父有疾,遂不赴廷試而歸。33歲,赴吉安再謁顏山農,并遍訪鄒東廓、劉師泉、聶雙江、羅念庵,商量學問。38歲受江西撫臺敦促北上應試,次年進士及第,又與歐陽南野、聶雙江等,聯同志數十百人為講會,歷時兩月之久。后歷任太湖知縣、刑部主事、寧國、東昌知府、遷云南屯道副憲、轉左參政,63歲致仕,10年之間,或家居,或出游,一意講學,無日或間。臨終,猶為門人講學不輟。又告諸孫曰:“諸事俱宜就實。”孫問,去后有何神通?答道:“神通變化,皆異端也,我只平平?!?/p>

有人認為,近溪之學的特點,是“歸宗于仁,以言一體生化”。這個說法,并不中肯,因為以仁言一體生化,程明道早已講得充盡而明徹,不應又以此義作為近溪學的特色。牟先生論王門二溪之學,最為精透。牟先生盛稱羅近溪語錄:《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以為由該書最能見近溪講學之風格路數。有關他對近溪學之綜述,參閱《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第三章第二節(jié)之二,282—298頁。嘗云,若以二溪相比,龍溪較為高曠超潔,而近溪則更為清新俊逸,通透圓熟。而近溪之所以能夠達于此境,一因本于泰州派言“平常、自然、灑脫、樂”之傳統(tǒng)風格;二因特重光景之拆穿;三因歸宗于仁,知體與仁體打成一片,以言生化與一體。所以,陽明以后,真能調適上遂,以完成王學之風格的,正是二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