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3)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1491—1562,72歲),江西安福人。初見陽明于贛州,求表父墓。時陽明旦夕談學不倦,東廓聽聞之后,忽然有省,曰:往昔疑朱子為大學作補傳,先格物窮理,而中庸首重慎獨,兩不相蒙。今聞陽明講良知學,乃知格致與慎獨一也。往昔疑慮,今始釋然。于是納拜稱弟子。陽明平宸濠之亂時,東廓建義相從。陽明返越,東廓又往謁見,留止月余。既別,陽明深念之,曰:以能問于不能,謙之近之矣。可見東廓深得陽明之器重?!睹魅鍖W案》(卷十六)本傳有云:

先生之學,得力于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者也。吾性體行于日用倫物之中,不分動靜,不舍晝夜,無有停機。流行之合宜處謂之善,其障蔽而壅塞處謂之不善。蓋一忘戒懼,則障蔽而壅塞矣。但今無往而非戒懼之流行,即是性體之流行矣。離卻戒慎恐懼,無從覓性;離卻性,亦無從覓日用倫物也。故其言道器無二,性在氣質,皆是此意。其時,聶雙江從寂處體處用工夫,以感應用處為效驗,先生言其倚于內,是裂心體而二之也。季彭山惡自然而標警惕,先生言其滯而不化,非行所無事也。

據(jù)此,可知東廓論學,嚴守師門矩矱,無所逾越。學案所錄《東廓語錄》與《東廓論學書》,皆平正通達而無所沾滯。故黃梨洲曰:

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東廓之子穎泉,孫聚所、四山、瀘水,皆能世其學,同入學案。

(2)歐陽南野

歐陽德,字崇一,號南野(1496—1554,59歲),江西泰和人。甫冠舉鄉(xiāng)試,即從陽明于贛州,陽明呼為小秀才。官至禮部尚書。南野雖顯達,而實以講學為事。當時天下士皆知致良知之說,而“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黃梨洲語,見《學案?本傳》)。晚年與同門友會講于京師,學徒云集至千人,其盛為數(shù)百年所未有。南野嘗與鄉(xiāng)先達羅整庵論難良知之學,有云:

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凡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也。本然之善,以知為體,不能離知而別有體。蓋天性之真,明覺自然,隨感而通,自有條理,是以謂之良知,亦謂之天理。天理者,良知之條理;良知者,天理之靈明。知覺不足以言之也。

南野論及良知與動靜、中和,亦頗簡要肯切。其言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