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王陽明的知行思想(6)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2客觀面的落實

這一面的落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立人”,中庸所說的“成物”。人的生命,既與家國天下相通,也與天地萬物相通。人,是一個感通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存在。就人類世界而言,由“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八條目,貫通“格、致、誠、正”之內(nèi)圣工夫與“修、齊、治、平”之外王實踐而為一。就道德實踐之規(guī)模與條目而言,實最為完備。,良知便要求聯(lián)屬家國天下而為一體;就宇宙萬物而言,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見《孟子?盡心上》篇。,良知便要求天地間的一切存在,皆能各適其性,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其目的在成就生命之“量”上的“廣大博厚”。依陽明,人類文明中一切價值的成就,都是良知明覺之感應所要求的。這種道理,在他的《大學問》中講得最為明透參蔡仁厚《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一文之第一、第二兩節(jié)。該文編入《儒家心性之學論要》一書,1990年7月,臺北,文津出版社印行,又,《王陽明哲學》第九章第一、第二兩節(jié)也有論析,可參看。。茲引一段,以見一斑。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你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心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禽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大人仁心呈現(xiàn),故有“民胞物與”張橫渠《西銘》發(fā)揮以乾坤為大父母之義,而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視天下之人為同胞手足,視宇宙萬物為黨與同伴,此正一體之仁所顯現(xiàn)的博愛,大愛。之情懷;小人間于形骸,強分你我,而自小自限,所以不能表現(xiàn)大人之心量。其實,人人皆有仁心,雖然有時不呈現(xiàn),但當一個特殊情境(如孺子將入于井)來臨時,則其怵惕惻隱之心也必然當下呈現(xiàn)。所以小人對草木瓦石而顯現(xiàn)憫恤顧惜之心,也正表示人心之仁可以與鳥獸乃至草木瓦石而為一體。因此,良知落實之范圍,實與一體之仁的感通同其廣大。1982年,我出席在夏威夷舉行的“國際朱熹會議”,曾有和詩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