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沒的甲午》:糧完(2)

沉沒的甲午 作者:陳悅


天津、旅順、東北等海陸路運輸?shù)奈镔Y,抵達鴨綠江畔后,還需要再雇傭鴨綠江一帶的民船幫助渡到對岸的朝鮮。江邊的城市義州成了各路中國物資的匯聚之地,盛宣懷就近設立義州轉運局幫助照料,由接收物資的各支軍隊自行派人到義州運往平壤。義州通往平壤的道路崎嶇難行,運力主要依賴雇傭的朝鮮牛車,行進速度緩慢,加之9月10日左右日本陸軍就已經(jīng)包抄向平壤后路,威脅到陸地運輸線。因而駐平壤的一些軍隊,從出征到平壤潰敗,期間通過這條低效的補給線僅僅只獲得過一次補給。

從后來日軍在鴨綠江之戰(zhàn)繳獲的戰(zhàn)利品情況分析,因為清政府常年不修武備,地方財力又無力維持大規(guī)模的近代化戰(zhàn)爭物資儲備,因此當大戰(zhàn)臨頭,在義州堆積成山的待運物資里,槍炮彈藥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從這一點來說落后的運輸并不是造成軍火短缺的直接原因。但葉志超所說的“糧完”,主要原因卻是出在這條運輸線上。

沒有彈藥,會嚴重削弱一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沒有糧食,則幾乎會斷送這支軍隊的生命,尤其是對于當時士卒們純粹為了養(yǎng)家糊口吃飽飯才當兵的中國軍隊。協(xié)調各路后勤運輸?shù)氖⑿麘雅c各處的公文往來中不乏軍糧運輸?shù)募毠?jié),通過逐一分析這些文件,我們不難理清平壤駐軍的糧食供應情況。

盛軍出發(fā)后,統(tǒng)領衛(wèi)汝貴的兒子衛(wèi)本良在天津老營于8月初備妥3000石大米作為首批軍糧,16日起運,9月初到達義州。旋即因為義州通向平壤的路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日本軍隊前哨蹤跡,這批軍糧陷入積壓狀態(tài)。直到平壤之戰(zhàn)結束多天后,9月21日義州轉運局匯報軍糧存量時,仍然還在義州,“義州盛軍糧臺實存三千余包”。[7]

葉志超率領的直隸練軍和武毅軍是最先進入朝鮮的中國軍隊,牙山戰(zhàn)敗后,輜重糧草幾乎遺失一空,退到平壤時幾乎沒有任何補給。8月27日,補充葉志超軍的2000石大米從天津用輪船啟運,[8]9月9日左右運抵義州,和盛軍的軍糧遭遇同樣命運,顆粒沒有運到平壤。馬玉昆統(tǒng)率的毅軍是平壤另外一支主要駐軍,由于原駐地就在旅順,不需要像原駐直隸的軍隊那樣先用輪船運過渤海,所以毅軍軍糧可以直接從旅順雇民船運往大東溝。雖然在盛宣懷主管下的招商局船運記錄中查不到蹤跡,不過平壤戰(zhàn)后在義州轉運局里也堆積著1000石毅軍的軍糧,聯(lián)系赴朝毅軍總數(shù)只有4營的情況,由此大致可以判斷,這1000石也是毅軍的全部補給軍糧,并沒有運到平壤。唯獨有軍糧運輸成功記錄可尋的是左寶貴部奉軍,8月28日奉軍冒險使用舟船,從義州解運到了一批軍糧,“奉軍米糧由義州裝船運平壤,走八天,甚平安?!盵9]駐守平壤的奉軍包括左寶貴奉軍和奉軍靖邊軍兩部,共六營兵力,所解運的軍糧大致約2000石規(guī)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