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請依據(jù)《論語》各章內(nèi)容,論述顏淵的人格特質(zhì)。
4. 請闡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義。
(九)
子曰:"衣敝缊袍①,與衣狐貉②者立,而不恥者,其③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
章旨
孔子贊美子路不因貧富而動心,并激勵子路不斷精進,不可自滿。
注釋
① 衣敝缊袍穿著破舊的絮袍。衣,音yì,穿。敝,破敗。缊袍,以舊絮制成的袍子。缊,音yùn。
② 狐貉以狐貍或貉的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貉,音hé,形似狐貍,銳頭尖鼻。
③ 其大概,表示推測的助詞。
④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個人假若不忌刻,不貪求,又怎么會去做不好的事呢?語見《詩·邶風(fēng)雄雉》。忮,音zhì,忌刻、嫉妒。求,貪欲。用,為、做。臧,音zāng,善。
析論
孔子曾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篇)讀書人的恥辱,在于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于只知追求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子路身穿缊袍,與穿著狐貉大衣的人并立,毫無羞慚自卑之態(tài),其中心有主、堅毅自信的氣質(zhì),正顯現(xiàn)出剛者的豐姿。
不因紛華榮利而動心,不因生活寒儉而喪志的人,必不致"嫉人之有而欲害之"(趙順孫《論語纂疏》),更不致"恥己之無而欲取之"(同前),能如此不忮不求,自然無所往而不為善了??鬃右谩对姟ぺL(fēng)雄雉》的詩句,贊美子路。其用意在此。
子路受到老師這樣的贊美,不免沾沾自喜,經(jīng)常念誦在口。然而"不忮不求"并非道德之全,亦非眾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qū)嫷刈韵?,無以精進于道。因而孔子又警惕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既屬做人的基本道理,自當力行實踐,更上層樓,豈宜自以為善,而念念常在于口?
讀了本章,可知子路剛毅無欲之氣象,亦可知孔子指點學(xué)生向上精進的用心;更可知義理無窮,學(xué)無止境,若有志于學(xué)問道術(shù),怎能以眼前一點小小的成就為滿足呢?
(十)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①,惟恐有②聞。(《公冶長》第五·一三)
章旨
記述子路勇于行道。
注釋
① 未之能行還沒來得及實行。
② 有音yòu,是"又"的假借字。
析論
子路為人豪邁果敢,凡是有意義的事,必勇于實行。一旦聽聞善言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躬行實踐。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兩句,可知子路黽勉實踐善言善事的急迫心情。
為學(xué)之道,固應(yīng)多見多聞,修己善群;尤應(yīng)即知即行,無所怠忽。經(jīng)由躬行實踐,親身印證,更能悟得所"聞"道理的真切深刻,學(xué)養(yǎng)又怎能不日益精進呢?孔子認可子路為"升堂"弟子,或許就是因為子路勇于為學(xué)行道吧!
有些人對于善言善事,全然不聞不見;對于學(xué)問義理,更是不理不睬。有些人雖然聞善知理,卻無心實踐。有些人既能聞善知理,也肯加以實踐,但是缺乏勇毅果敢之氣,不能即知即行,貫徹始終,而有為德不卒之憾。上述三種人假使讀了本章,領(lǐng)會子路的情懷,必能奮然興起,有聞必行,使其學(xué)問品格日進于高明。
(十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②!"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公冶長》第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