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
孔子答子張問行,說話忠誠而信實,行為篤實而恭謹(jǐn),而且念茲在茲,時時不忘,自能通行天下。
注釋
① 行音xínɡ,指行事的原則。
② 言忠信說話忠誠而信實。
③ 行篤敬行事篤厚而恭謹(jǐn)。
④ 蠻貊之邦泛指四夷未開化之國。
⑤ 州里鄉(xiāng)里。指已開化的中國。周代制度,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⑥ 參陳列、呈顯。
⑦ 在輿在車上。
⑧ 倚于衡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衡下有軛,所以叉馬頸。
⑨ 紳腰部的大帶扎束后,剩余下垂的部分。
析論
說話忠誠而信實、行事篤厚而謹(jǐn)慎,這是與人相處,可大可久的最基本的原則,即使在言語不通、文化發(fā)展程度較低的蠻貊之邦也都行得通;相反地,說話不忠誠信實、行事不篤厚謹(jǐn)慎,雖然在鄉(xiāng)里之間也是行不通的。郭子儀單騎退敵,靠的就是忠信篤敬啊!
《子路》第一三·一九:"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與本章章旨相近,可以參看。
(三)
子曰:"君子欲訥①于言,而敏②于行。"(《里仁》第四·二四)
章旨
孔子論君子對言行的態(tài)度。
注釋
① 訥講話謹(jǐn)慎而不輕率出口。
② 敏勤敏。
析論
言與行,是人類社會中很有趣的兩種行為。一般而言,話多的人,動作就少;動作快的人,話多半也少。俗話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當(dāng)。"正是這個道理。人生時光有限,花在講閑話上,做正事的時間就少了。況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
說話容易,所以一般人容易輕忽;做事困難,所以一般人容易怠惰??鬃用銊钗覀円?訥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要我們革除這樣的弱點。但是,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也只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著一"欲"字,正說明其困難,以見君子時時以此自惕。
(四)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一四·二七)
章旨
孔子論君子對言行的態(tài)度,以言過其行為恥。
析論
言過其行,指話說得過了頭,但是行為卻做不到。其原因,若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存心欺騙,兩者都是立德修業(yè)的大忌。言過其行,次數(shù)多了之后,就會造成信用破產(chǎn),講的話再也沒有人會相信了。因此君子以此為恥。
(五)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恥躬之不逮②也。"(《里仁》第四·二二)
章旨
孔子論古人以說話不能實踐為恥。
注釋
① 言之不出話不輕易說出口。之,介詞。
② 躬之不逮自身的行為做不來。躬,自身。逮,及。之,介詞。
析論
古人重承諾,一言既出,生死以之。如果是做不到的事,絕不隨便答應(yīng)。所謂"一諾千金",便是這種典范。荊軻、聶政、季布等,都是這種人物。游俠之士,尚且如此,何況是以道德良知自律的知識分子呢!
(六)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則為之也難!"(《憲問》第一四·二〇)
章旨
孔子論人言語輕忽,則行動必然難以配合,不易達(dá)成。
注釋
① 怍愧疚。
析論
言之不怍,表示輕許諾。輕許諾的原因,是不把實踐當(dāng)一回事;不把實踐當(dāng)一回事,當(dāng)然為之也難。與這樣的人交朋友,很難有什么事是可以預(yù)期的。對人如此,對己也不會好到哪里。進(jìn)德修業(yè)之難望有成,那是不言可知的。
問題與討論
1.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能否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
2. 現(xiàn)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訥言敏行"是否矛盾?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