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節(jié):論修養(yǎng)(2)

國學(xué)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藝,尚能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fā),以求賢才,因他能虛懷若谷,所以獲得眾人的贊美認同。如果他既驕且吝,則一切的才藝,都將淹沒不見。王陽明先生教誨學(xué)生,亦切戒驕傲。譬如身為長官的人,在會議席上,只要有人開口建言,他就說:"我早已知道啦!"這種心高氣傲的態(tài)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損失的將是自己。

能夠克己復(fù)禮,便能不驕;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說"不驕不吝,時乃無敵。"(待人不驕傲,對財貨不慳吝,這樣就可以無敵于天下。)(《周書·寤儆》篇)即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慳吝財貨,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業(yè)。孔子反其語,以為恃才驕吝者說法,實在有其深意。千言萬語,總是不離要我們從仁愛之心樹立根本。

(四)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③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學(xué)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為學(xué)從實踐人倫之道入手。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賢賢易色是說用尊敬賢人的心來替換愛好美色的心。賢賢,上一"賢"字作動詞,尊重之意;下一"賢"字作名詞,指賢德之人。易,替換。色,指女色而言。

③致其身謂獻身為國,不顧生命的危險。致,奉獻。

析論

子夏的觀念中,認為為學(xué)的根本目的在實踐倫理道德。他認為"學(xué)"之大要是:用尊敬賢人之心來替換愛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為君主效力能盡忠獻身;與朋友交往,說話誠懇負責。能實踐這些做人道理的,雖然說沒有進過學(xué),而我一定要說他已經(jīng)學(xué)過了。

這段話反映孔門施教中關(guān)于人格理想的一個重點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盡孝、盡忠、盡信,知識多少并不重要。當然孔門之學(xué),并非輕視知識,而是德行為本,知識為末,以本貫?zāi)缘赖陆y(tǒng)知識,融學(xué)問于生命中,此一為學(xué)的本質(zhì)并不同于一般的經(jīng)驗知識,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時常反省、不斷克己復(fù)禮的人??组T之學(xué),既以成就德行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點,其人雖未曾學(xué),但其實其"學(xué)"已成矣。子夏這番話正凸顯了學(xué)是以成德為終極目標之義。

拿本章和《論語》中孔子論為學(xué)的篇章相比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zhèn)鞯娜恕?/p>

(五)

子曰:"見賢思齊①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谝?。"(《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賢者,及自我反省。

注釋

①見賢思齊看到賢者就想跟他一樣。

②內(nèi)自省內(nèi)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惡。

析論

一個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圓滿周至,絕對沒有任何錯誤、過失,具有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難。所以在孔門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錯,而是要人從檢點過失中學(xué)習長進。因此孔子在《論語》中屢屢勉人要勇于改過,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過失而不悔改,這叫作真正的過失)(《衛(wèi)靈公》篇)、"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學(xué)而》篇)。

當然,人不必要親自歷經(jīng)一切過失,方能成己達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過失外,也可以借重別人的經(jīng)驗來從事反省,所以見賢要思齊,見不賢要內(nèi)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惡??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長處去學(xué)習效法;他們的缺點就作為反省改正的借鏡。)(《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說明了孔子教人見賢與不賢,皆可使人反省學(xué)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