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說只要盡其在我,肯向內(nèi)心去求仁德,那么,仁德自然就會當下呈現(xiàn)。
析論
由于孔子平時不輕易以仁者的美名贊許任何人,所以弟子們總覺得"仁"是如此遙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典型,其實,仁德并不遙遠,就存在我們自己的心性之中,不假外求。所以孔子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須靠自己,哪能靠別人?)(《顏淵》第一二)可見仁德的體現(xiàn)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勞。
欲或不欲,是意志的問題,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我"欲仁"不僅是一種內(nèi)心愿望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肯求取仁道的努力傾向,有了這種愿望表現(xiàn)、這種努力傾向,仁道自然當下呈現(xiàn)。只要一心向慕仁德,便可專心向善,行為自然不會發(fā)生偏差,壞念頭亦無從興起。
在《論語》中,孔子一再勉人努力實踐仁道,實在是"仁"為人類內(nèi)心深處最真誠無私、最純潔無瑕的一份關愛,只要有適當?shù)臋C緣,便應讓它發(fā)芽而萌生仁愛的行為。
(九)
子貢問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②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wèi)靈公》第一五·九)
章旨
孔子教子貢為仁在于事賢友仁,以成其德。
注釋
①為仁行仁。
②利動詞,使其精良。
析論
工匠希望把事情做好,就必須使用精良的工具;君子若要為仁,也必須結(jié)交仁士與賢大夫。
君子居處在一個邦國,要事奉賢能的大夫,以觀摩其臨民接物之方與從政治事之學,以為服務社會之資。君子擇友,必屬有仁德之士,其用意在于以文會友,修道輔仁。晏子曾說:"吾聞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士。居必擇處,所以求士也;游必擇士,所以修道也。"(我聽說君子居家一定會挑處所居住,出游也會選擇有修養(yǎng)的士人為友。居家挑處所,目的在找到好士人;出游選擇有修養(yǎng)的士人,目的在修成道德。)(見劉向《說苑·雜言》篇)"擇士以修道,交友以輔仁",就是"友其士之仁者"的注腳。
綜上所述,可知孔子指點子貢為仁當親近賢能仁厚的師友,相觀而善,熏習日久,自能涵養(yǎng)仁心,日進于高明。
(十)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
章旨
孔子教人應選擇風俗仁厚的鄉(xiāng)里作為住所。
注釋
①里仁為美鄉(xiāng)里間具有仁厚的風俗,才是美好的地方。里,鄉(xiāng)里。
②擇不處仁選擇住所,卻不居住在風俗仁厚的鄉(xiāng)里。處,居也。
③焉得知如何算得上明智呢。知,音zhì,通"智"。
析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日孟母三遷,主要原因就是要選擇"里仁為美"的環(huán)境,使孟子能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最后果然達到了期望的目的??梢姯h(huán)境對人格的成長影響有多大。處在今日社會中,良好的社區(qū),如果大家都能攜手合作,和睦相處,而又有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相信在這種地方成長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學業(yè)進步。所以孔子告訴我們選擇居住的處所不能不謹慎,不能不選擇民風淳厚、環(huán)境優(yōu)良的地方。
(十一)
子曰:"當仁①,不讓于師②。"(《衛(wèi)靈公》第一五·三六)
章旨
孔子鼓勵門人要勇于行仁。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