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翰林院的張居正,雖然位居閑職,但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作為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心懷天下的年輕人,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但當時他苦于自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新科進士,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只能一面心憂天下,一面等待時機報效國家??墒?,當時嘉靖皇帝在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就開始醉心于享樂,一心沉迷于道教,張居正對此非常擔心。無論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張居正都感到很有必要讓皇帝和嚴嵩看到自己的才華。所以,他決定上疏,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
張居正知道在當時上疏指責朝廷要冒很大的風險,不僅可能丟了剛戴上去的烏紗帽,嚴重的話可能還會丟了自己的性命。嘉靖王朝著名的“三楊事件”不得不讓張居正感到擔憂?;实勖詰傩薜罒挼?,不上朝已有八九年之久,把一個方士陶仲文封成“神霄保國宣教高士”,捧到監(jiān)國的位置,整日與之談玄說道。在這以前,有不少敢言直諫之士多次上疏規(guī)勸,卻都受到懲治。嘉靖十一年(1532年),翰林院編修楊名上疏稱“自古禱詞無驗”,勸告皇帝迷途知返,結果遭到流放。嘉靖十九年(1540年),世宗聽信道士的讒言,打算讓太子監(jiān)國,以便能讓自己脫離枯燥的政務,專心修煉長生不老的仙丹。當時,滿朝文武都大為震驚,但誰也不敢站出來勸阻。這時候,太仆卿楊最站出來,斗膽上疏反對皇上這個不符禮儀的要求。他說:“天子與長生,不可兩得。”結果,世宗在盛怒之下,當場就把他處死了。再加上楊爵,因為上疏指責皇帝整日修建齋醮,常年不上朝,被嘉靖帝投進監(jiān)獄,飽受酷刑折磨。
即使可能遭遇不測,但年輕的張居正還是決定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一次,他決定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的政治改革的主張。不過,為了避免走上前人的悲慘道路,他在奏疏中還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后路,這也是他的明智之處。
比較張居正與“三楊”的上疏不難發(fā)現(xiàn),張居正確實不愧為天才的政治家,他既有政治家的眼光,也有政治家的謀略和技巧?!叭龡睢倍家猿庳熁实勖孕诺澜?、寵信道士為目標,犯了投鼠忌器的大忌。在皇帝看來,這無異于指桑罵槐,又怎能不觸怒龍顏?聰明的張居正卻避開了對道士的正面攻擊,只是從群臣百僚仰望皇帝的清光說起,著重說明的是,在上下懸隔的狀態(tài)中,怎樣做到清掃壅閼,使君臣上下溝通,且開宗明義地指出“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明君都以聽取諫言而流芳百世,并稱頌當今皇帝的功德,上追唐虞,近配列宗,自成祖以后,沒有哪一朝能超過嘉靖,把皇帝視為能聽取直諫的明主。這一歌功頌德的辭令,用在進諫的開頭,首先就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張居正善于揣摩人意,他既能把正話反說,也能把反話正說。明明是俺答來犯、倭寇騷擾、佛郎機侵犯漳州、外患頻繁,張居正在奏疏中卻說成“四夷未賓”,既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又使君主不得不正視這一現(xiàn)實。在列舉的時弊中,他將“宗室驕恣”放在第一位。明朝是高度集權的王朝,中央對地方有絕對的鉗制力量,宗藩并不足以構成對中央王權的威脅。但是,宗藩是最有資格分享王權的皇親國戚,在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矛盾中,宗藩勢力的膨脹往往成為當朝君主的心腹之患。
因為他明白,不在高位,縱使才可經(jīng)天緯地也無濟于事。只有等到自己掌握了權力,才可能實現(xiàn)一生的抱負。
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在夏言和嚴嵩爭斗內(nèi)閣首輔的時候,他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論時政疏》。這篇文章把當時國家政治危機的幾個方面分析得頭頭是道,體現(xiàn)出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官員敏銳的政治眼光和突出的政治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