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個人是可以用的。第三是“聞否”,就是聽別人說這個人不能用,然后把他打入另冊。對別人表揚(yáng)的人才,曾國藩要經(jīng)過自己的面試、考察,甚至經(jīng)過一段時間試用,之后才確定是否正式任用此人。
曾國藩特別重視人才的特點(diǎn)、特長、喜好等。如記多隆阿為“善將,不喜儒士”,記彭玉麟“精于水師,無他嗜好”,記駱秉章“大才,能用人”,記馮子材“與士卒同甘苦”,記華蘅芳“能造火輪船”,記馮桂芬“博雅有守”,記陳國瑞“善戰(zhàn)”等。有人作過統(tǒng)計,曾國藩日記中的人名有3300多人。
而打入另冊的名目也是各種各樣,比如說這個人“庸而無用”,平庸無用,曾國藩就會把這個人放到“聞否”一欄。這就意味著即使將來這個人來到自己麾下也不能任用。其他“貪而無恥”、“刻薄害民”、“好嫖、貪殘巧詐”都是要上黑名單的。
當(dāng)然不光有黑名單,還有紅名單,如果聽到別人表彰了這個人,曾國藩經(jīng)過一番面試、考察,確定這個人是一個好人才,這個被稱為“見可”。此類標(biāo)記的人后來一般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給恭親王奕 寫信,以及私下跟趙烈文談話的時候說,將來真正侵害中國的不是其他的國家,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日本。但是趙烈文不同意這個看法,他說日本人恐怕就是一個強(qiáng)盜的伎倆,像明朝的倭寇之患。給奕 的信中,曾國藩還推薦說,朝廷將來可以擔(dān)當(dāng)統(tǒng)帥平定外國對我們中國侵略的,第一人就是多隆阿。
曾國藩在私人日記里,記載多隆阿有六個字,如果比較《清史稿》的多隆阿傳,可以說是相當(dāng)準(zhǔn)確而又概括。說他“善將”,是一個好統(tǒng)帥,一絲不茍,而且既不貪,又不怕死。但是它后面有四個字:“不喜儒士”,不喜歡和這些有知識的人打交道。
多隆阿和鮑超是湘軍兩員虎將,當(dāng)時以“多、鮑”并稱。胡林翼對兩人都很愛護(hù),不過后來胡林翼作了一個決定,讓鮑超歸多隆阿來管。對此曾國藩有不同意見,他與胡林翼討論來討論去,胡林翼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胡林翼去世后,曾國藩對多隆阿有些看法,多隆阿也有覺察,但他本性就是這樣:不愿意和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型的官員打交道。后來在西北戰(zhàn)場,多隆阿很早就死去了。
還有馮子材,曾國藩評價他最大的優(yōu)點(diǎn)是“與士卒同甘苦”。他記下來每個人才的優(yōu)點(diǎn)和缺點(diǎn),不是很平淡的流水賬一樣的記述,因為這樣的記載可以說是沒有什么用的。比如評價馮桂芬這個人,非常有才,“博雅有守”。有守就是操守很好,博雅是說這個人知識非常廣博。
在網(wǎng)羅人才方面,曾國藩提出撒天下的大網(wǎng),他還引用莊子的一句話,“以天下為籠,雀無可逃”。就是要把天下作為自己網(wǎng)絡(luò)人才的范圍,不要局限于自己兩江總督管轄范圍這樣一個人才圈,一個營盤。曾國藩還提出“楚材晉用”,就是說,有的地方的人才可能在那個地方很不適合,但是到這個地方又非常適合。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商人無利不起早一樣,就要像白圭做生意一樣,像兇猛的雄鷹捕捉獵物那樣,不達(dá)目的不罷休。因此一旦這個人才進(jìn)入曾國藩的視線當(dāng)中,又是經(jīng)過聞可、見可,那他一定把這個人招來。
曾國藩網(wǎng)羅人才的精髓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以類相求,以氣相引”。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的人更容易進(jìn)入彼此的“氣場”,所以曾國藩找科技界的人才容閎時就說過,一定不能讓武官同他談話,因而他找數(shù)學(xué)家李善蘭寫信,這樣更容易獲得容閎的信任。
還有“以氣相引”,氣就要靠道德操守的修為。怎么找到道德修養(yǎng)好的人,這就叫“以氣相求”,兩者相互影響。
早年的時候,曾國藩的場子并不是很大,因為他一直沒有封疆大吏的權(quán)力,因此也不能提拔人。所以每次向清朝奏請的時候,說提拔這個人、提拔那個人,清朝只是給名義上的一種提拔。這樣,最初湘軍開始創(chuàng)立時,招人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時,曾國藩首先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