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節(jié):當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之八(1)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爾頓


第八章

當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之八

馬克思主義者倡導的是暴力的政治斗爭。他們拒絕了溫和漸進式的變革道路,選擇了通過制造血腥和混亂達成目標的革命方式。一小撮起義者揭竿而起,推翻舊政權(quán)并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大多數(shù)人。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制度勢不兩立的原因之一。馬克思主義者輕蔑地認為,道德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因此完全不會因為他們荼毒生靈的整治行動而感到不安。馬克思主義者的信條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算這個過程會帶來無數(shù)犧牲也在所不惜。

革命通常伴隨著暴力和混亂的圖景。這與我們意識中溫和、漸進形象的社會改革形成了鮮明對比。但這種看法實際上是錯誤的。許多改革在成功的道路上無所不用其極,唯獨缺少和平。美國的民權(quán)運動就是這樣一場改革,它與革命相去甚遠,但與死亡、毆打、濫用私刑和殘酷鎮(zhèn)壓卻又如此之近。十八至十九世紀是拉丁美洲努力脫離殖民統(tǒng)治爭取自由的時期,而當時進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過程中也引發(fā)了暴力社會沖突。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革命的過程反而相當平和。天鵝絨革命①和暴力革命都是革命可能的形態(tài)。一九一六年的都柏林起義傷亡甚少,卻成功地使愛爾蘭的一部分獲得了獨立。一九一七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也并沒有多少流血犧牲。事實上占領(lǐng)莫斯科關(guān)鍵要地的過程中并沒有發(fā)一槍一炮。由于一般民眾對起義者的支持形成了壓倒性的力量,用艾薩克·多伊徹的話說,舊政府“只是被輕輕推了一把就灰飛煙滅了”②。而時過境遷,當七十年后前蘇聯(lián)解體時,這片有著殘酷斗爭史的廣袤國度卻輕易倒下了,甚至比其創(chuàng)立之時流的血還少得多。

①“天鵝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東歐劇變時期)發(fā)生的民主化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的,指沒有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暴力沖突就實現(xiàn)了政權(quán)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故得名。二十一世紀初期一系列發(fā)生在中歐、東歐獨聯(lián)體國家親美化的顏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屬于廣義的“天鵝絨革命”類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