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企四方機車車輛廠曾是鐵道部下屬的老工廠,當年是由德國人創(chuàng)建的,至今已經(jīng)有109年的歷史了。有一年,他們的管理層集中了三天的時間跟我坐在一起進行“零缺陷管理”的研討。我記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位分廠的負責人,總是緊鎖眉頭。
他后來對我說,“第一次就做對”令他感到很震撼,因為他從來不敢這么想。但第一次沒有做對必然會產(chǎn)生“不符合要求的代價”,這個道理淺顯得同樣讓他吃驚。
他告訴我,他的這家分廠是做鑄造件的,翻砂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翻砂就必然會有氣孔砂眼,有了氣孔砂眼就需要補焊。這家分廠本來有兩個焊工,而且八小時之內(nèi)正常上下班,而隨著鐵道部這幾年不斷地實施大提速,各車輛廠業(yè)務量越來越多,他們的業(yè)務量也隨之逐年增加,原本的人手顯然不夠用了,他就向老總請求更多的資源,招募大量的焊工,否則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后來,焊工的數(shù)量達到了12個,而且還要三班倒,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在最近的一次,他又向老板要人、要預算,但老板認為,總是這么下去,似乎也不妥,就果斷地說:“不給你了,你們自己想辦法吧?!币苍S應了我們中國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說法,當他覺得不能按照老模式走下去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到底該怎么辦了。
所以,當他接觸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時候,他似乎一下子頓悟了。但他也拿不準,于是他就向我詢問:“楊老師,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不是就意味著第一次翻砂就成功了呢?如果第一次翻砂就成功了,是不是就意味著就不需要補焊了呢?如果不需要補焊,那是不是意味著那些焊工和焊條都是PONC呢?”
我笑著對他說:“你這不是想得很明白嗎?”
回去后,他先去問那些翻砂工們:“你們給我說說看,你們有沒有第一次就翻砂成功的,不需要補焊的情況呢?”
那幾個翻砂工笑著回答:“頭兒,如果沒這兩下子還叫翻砂工嗎?”
他說:“你們這幫小子,那為什么總是需要別人補焊呢?”
翻砂工們笑了:“哎呀,不是忙嘛。你看,這么多的活兒,出錯就會難免嘛。況且說了,我們要不出點錯,你讓那些焊工干什么?。恳部偟盟麄兠c吧?!?
這個廠長此時才恍然大悟,看來,他之前一直在走一條錯誤的路,接下來,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于是,便與管理層一起修訂了政策。
這老企業(yè)一年產(chǎn)值3000萬,但它的利潤是多少呢?大家恐怕就猜不出來了。我問過許多人,有的人會猜得很大,說500萬,還有說800萬,甚至1000萬的。這時候,我就會說:“如果這樣的話你們都改行吧!”我伸出五個手指。他們說:“50萬?”我說:“錯,五萬!”往往這時,人們會哄堂大笑,似乎以為我是在講笑話。
其實,我真的不是在開玩笑,這是事實??!雖然只是區(qū)區(qū)的五萬,可在在當時那是NO.1!因為全部的同行業(yè)的廠家都是負數(shù),而唯有他們還賺錢,我們中國老話,叫“一俊遮百丑”。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我們還是老國企,我們居然能賺錢,說明我們的方法沒錯,我們這是對的;這反過來又強化了他們認為以前的做法沒有什么問題。再反過來,走遍全國看看,大家似乎全是這么做的,大家全都是靠補焊、修補來完成他們的任務的。而這個時候,當管理層在一起真正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真正從源頭、從政策上來引導大家第一次做對的時候,是要痛下決心的。
一旦有了政策,接下來我們一定幫他們安裝一個預防的系統(tǒng),同時,也要培養(yǎng)他們能力,培育他們的文化,為他們培養(yǎng)“星星之火”,幫助大家去理解和落實。簡單說吧,從考核拉動,由廠長親自宣布:“從今開始,我們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要求你們在半年之內(nèi),把那12個焊工給我減回2個,而且要恢復到八小時之內(nèi),任何人加班,那就開除。同時,我希望在八個月之內(nèi),讓那堆積如山的焊條在我眼前消失掉?!边@就是管理層的政策和機制,其實并不復雜。半年以后,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賬面上居然有250萬利潤。
這也算是個經(jīng)典的案例了。當時他們公司做出這個案例讓我點評的時候,我專門讓大家思考,這250萬是從哪里來的?這個確實也應該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一番了。
有趣的是,沒錢愁、煩,這有了錢更愁、更煩。因為作為國企的一個分廠。他們可不想把這筆錢上交。因為,他們害怕賺得多,交得也多,上頭給你壓的任務也就更多。于是,他們領導班子破天荒的第一次考慮如何花錢的問題。
說到這錢該怎么花的問題,有的說:“你看這還不容易嗎?你們看我們這連基本的辦公設備都沒有,我們連筆記本也沒有,電腦也沒有,網(wǎng)絡也不通。那咱就把辦公設備換了吧!”那剩下的錢呢?工人建議說:“廠長,看我們的廠房多舊啊,多破啊,咱們是不是也該修修啊。”于是,廠房也翻修了,可還剩下很多錢,于是又決定把五十年代修建的廠門重新裝修一番。一下子整個廠看上去煥然一新了。可最后賬上還有五十萬,他們只好上交了。
大家想想看,一年才五萬,半年就五十萬。多么大的一個改變??!可是問題是它是怎么來得呢?
大學者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里談到詩詞的三種境界,其實也是管理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也就是“零缺陷”的境界啊。四方廠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顯然,你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倒過來讀書”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關注“第三代利潤”,跨入了“燈火闌珊處”的境地。如果說原材料和產(chǎn)品的制造是第一代利潤的來源的話,那么服務經(jīng)濟則產(chǎn)生第二代利潤,而質(zhì)量卻是我們說的第三代利潤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