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張充和·傅漢思】一曲微茫度余生
記取武陵溪畔路,春風何限根芽,人間裝點自由他,
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
試將飛蓋約殘花,輕綃都是淚,和霧落平沙。
——張充和《桃花魚》
2004年,秋,北京。
9月12日,這一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一場書畫展正在開展。前來的賓客很多,有一些還頗有聲名,其中有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作家王蒙,還有老舍的女兒舒乙和沈從文的兒子沈虎雛,他們都代表自己過世的父親前來。
展廳的入口處貼著一張黑白相片,應(yīng)是許多年前照的,相片中的少女還是30年代的打扮,一襲旗袍,一頭烏黑的發(fā)編成兩條發(fā)辮垂直落在胸前,極美。少女閑坐在蒲草團上,微微側(cè)頭,笑容清淡似空谷蘭花。
秋陽的光影緩慢滑過相片,靜靜落在相片的主人身上,昔年的紅顏少女如今已經(jīng)滿頭銀霜,可她的笑容沒有變,她穿著精致的旗袍端然立在門口,一笑之間有著蘭花一般的清淡寧和,已經(jīng)九十歲的她,笑起來卻仍保留著上個世紀名門閨秀的蘊藉,相比現(xiàn)在的年輕女孩子,她美太多了。
老人名叫張充和,是今天書畫展的主人,她是著名漢學家傅漢思的妻子,是昆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的姨妹,出身名門的她,被稱作“最后的閨秀”,可她的一生卻絕不是靠男人來成就的。她擅昆曲,能作詩,善書法,會丹青,“琴棋書畫”皆精,現(xiàn)任耶魯大學藝術(shù)系的教授。
她不會像藤蘿一樣依附于男子,包括她的親人。毛筆一支,昆曲一折,她悠游于世,靠的從來都是自己。
1914年,這一年的夏天格外漫長,閏五月二十日,上海法租界的一棟別墅里,傳來嬰兒響亮的啼哭。
接生娘娘高興地喊:“生了,生了,太太,生了。”
她把孩子抱給筋疲力盡的產(chǎn)婦看,那個叫陸英的女子努力睜開被汗水泡腫了的眼,吃力地問:“是兒子么?”
接生娘娘道:“是位千金?!?
陸英的眼瞬間黯淡下去,她深深地失望了。在這個孩子誕生之前,她已有了三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她謹切地盼著能為丈夫生一個兒子,為合肥張家誕下傳人??上?,她的希望又一次落了空。
丈夫張冀牗也微微失望,不過,他很快便想開了。在合肥那些世家子弟里,張冀牗是極開明的人,他深受新風潮的影響,對待女兒和兒子遠沒有時人那么涇渭分明。他為這剛出生的孩子起了個名字,叫充和。同她的三個姐姐一樣,充和的名字里也有“兩條腿”,張冀牗希望女兒們不要困守在閨房里,都能走得更高更遠。
張冀牗給女兒們起名字,從來都不用“紅、香、綠、玉”這類脂粉氣的俗字,張家女兒的名字都明朗而生機盎然,不過那時候,他沒想到,這個最小的女兒會走到地球另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