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paticcasamuppada)是起于無明(avijja),接著是行(sankhara)、識、名色、六人、受、愛、取、有、生、老、最后是死。出生也就意味著趨向死亡。在這過程當中,只有一點是有辦法脫離的,那就是在受和愛之間,這稱為世間(lokiya)緣起。
佛陀也教導我們出世(lokuttara)的因果法則。它是從苦開始,我們要有自覺和內在的智慧,了解到人間的苦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如實照見苦,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我們心靈旅程的開始。除非我們了解且見到了苦,否則我們就沒有理由來修行。假如我們不對這普遍存在的苦有所體認的話,就不會想要脫離它的枷鎖。
當我們真正地體驗到苦時,就不會以人間的方式來尋找出路。我們不會去追求更多的財富,不會去追求更多的知識,或者是更多的朋友。當我們了解苦是一種無法脫離的生存狀態(tài)時,就不會因苦而憂郁了。就像我們知道閃電和打雷是很自然的事——有閃電、打雷和下雨,農作物才會生長——所以我們不會去排斥它。同樣地,苦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沒有了它,那就不會是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沒有生、沒有老、沒有死。我們能了解這樣的道理,就不會抗拒它。一旦我們能接受苦,就比較不會覺得苦??咕苄臅?zhí)著于拋棄這個苦,這樣反而會使關系變得緊張。
當了解了苦,也許我們有幸能聽聞到佛法,這是因為我們的善業(yè)。有許許多多的人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法。他們或許是生在一個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們沒有機會聽到佛法。還有許多人并不想學習佛法,因為他們仍舊以錯誤的方式在人世中尋求逃避。僅僅是了解這世界的真相,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還是需要善業(yè)來聽聞佛法。假如有這機緣的話,那么我們的信心就會生起。
信仰是建基在信任之上。沒有了這些,解脫道是不會為我們而開放的。我們能夠信任,就會像小孩牽著大人的手過馬路一樣。小孩信任大人會看左右來車,不會產生意外。小孩并沒有能力來判斷過馬路時是否安全,所以他會信任比較有經驗的人。
和佛陀相比,我們就像小孩一樣。假如我們有著小孩般的天真無知,就可以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托付給教法和修行,握著佛法的手,接受它的引導。當我們不再需要判斷和選擇的時候,生活和修行就會變得很簡單?!拔覒撊e的地方,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去思量所有的可能性,并不會讓我們修得好或是能去除苦。對佛法的信任能幫助我們讓心靈更穩(wěn)定。我們應該自己試試看這是不是正確的離苦的路。假如不去嘗試的話,就永遠都不會知道。
假如我們一直認為苦是一種災難的話,那么心中就永遠不會有足夠的空間來產生信任。我們的心中會充滿憂慮和痛苦,而且會想辦法忘記自己所承受的業(yè)果的苦。承受自己的果報是人類的本質。
對于苦的理解必須堅定,才能對于我們還沒有經驗到的佛法產生信心。這樣的信心能夠產生喜悅,沒有這份喜悅,解脫之道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這對精神生活而言非常重要,不要把喜悅誤解為玩樂、狂歡或熱情。喜悅是一種輕松和愉悅的感覺,知道我們已經找到超越苦的方式。有時候人們誤以為要成為圣人就必須愁眉苦臉??墒莻髡f佛陀從沒哭過,而且通常被形容為微笑的。所謂的“圣”并不是指悲傷,而是指“完整”。沒有了喜悅,就沒有完整。內在的喜悅總是能夠確信這條道路是無悔的,修行是有成果的,行為是適當的。
我們應該用喜悅的心來打坐。這樣整個禪定經驗就會充滿了愉悅。它能讓我們感到寧靜,因為我們不再需要尋找外在的滿足,只需往內求就行了。不必要去什么地方,也不必要去做什么事,一切都在心中具足。這樣的寧靜讓人感覺適得其所。它能創(chuàng)造心靈的輕安,而且會消除疑心(vicikiccha)。
寧靜有助于專注的生起。而假如我們能正確地了解苦的話,它也能幫助我們專注我們的心。我們不應該否定它,把它當做是生命不應該有的東西,或者是責怪別人。正定能讓心靈舒展。有限的、困頓的、染污的心,不可能捕捉得到佛法的深髓。它可能探知有些不平常的東西,但是無法深入。只有定心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