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即趨向涅槃的藍圖,是從正見開始。正見是什么意思呢?在《梵網(wǎng)經(jīng)》(Brahmajala Sutta)中,佛陀提到有六十二種見,都是錯誤的見解,因為它們是由我執(zhí)無明所產(chǎn)生出來的,有喜好或厭惡的傾向。記住這點是很重要的。種種的知見會讓我們去和人爭執(zhí),而感覺憤恨或是擔心、恐懼,也會產(chǎn)生敵人。除非開悟,這些知見是很難絕對正確的。
可是這并不表示我們不能作決定。知見是看待事情的一種方式,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先人為主的觀念,但是要了解到這些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真正的真理。如此我們便可以接受別人的觀點,而不固守自己的立場。我們可以說:這是我的觀點,而那是別人的觀點。這兩者可能恰好相反,可是這不表示我們一定要和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或是只相信我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
這里有個例子。有四個朋友走進森林,其中一個是植物學家。他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記錄植物的名字或是畫下植物的形態(tài),以便以后能夠研究。另一個人是森林管理員,而他所想的就是如何燒出一條防火路,以減少森林大火的損害。第三個人是個保守派人士,他在想如何向政客呼吁為后代子孫保存這片森林。第四個人是個農(nóng)夫,他心里在盤算著該砍下多少棵樹來豢養(yǎng)更多的牛群。他們都有自己對森林的想法,假如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話,那么他們就做不成朋友了,因為每個人都相信他的看法是最正確的。但是還有其他千百種看待這森林的不同方式,而且每一種看法也都有它自己的理由。這四個朋友的觀點都有各自的立足點,但都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好惡和身份來決定自己的觀點。
“正見”在巴利文是samma ditthi,有趣的是,ditthi這個字往往指的是錯誤的見解。正見是八正道的第一步,也是所有修行的累積成果。作為第一步,它讓我們能步上解脫道,而作為最后一步,它讓我們能內觀到勝義諦。首先我們必須相信自我凈化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事,這不是外在的問題。這告訴我們透過正見而進入修行的路是可能的。一般而言,教法分為戒、定、慧(slia,samadhi,panna)。戒是指道德規(guī)范,定是一心專注,而慧就是指智慧。這是一般的次第,但是八正道是以智慧作為開端的。
正見的另一個層面是業(yè)。我們的身語意都會造成一些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是小的,溫和的,也可能是巨大的。當我們有好的想法時,就會有好的言詞,而有了好的言詞,好的行為自然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異熟業(yè)(vipaka)是善的、滿足的,它將有助于禪修。雖然說要觀心的無常和苦似乎與這相違背,但是禪修主要是心靈的平靜與愉快,除非有些愉悅的感覺,否則我們是很難禪修的。因為只有喜悅和滿足的心才能放掉妄念,放掉由業(yè)力所產(chǎn)生的種種念頭,因為這些對我們的禪修有很大的影響。每當我們作一個決定,我們都是在造一種業(yè),而且當我們醒的時候,我們常常在作決定。有些決定微不足道,有些決定比較重要。生命中有許多中間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極少的部分是絕對的高潮或低潮,大部分則是由一大堆微不足道的決定所串聯(lián)的:我要如何對這情況作反應?我要怎樣回應別人的要求?我對這個人的觀感如何?我要如何處理這些情況?我的腦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它是有用的嗎?它是有益的嗎?它是善的嗎?從早上到晚上,所有這些選擇產(chǎn)生了我們的異熟業(yè)?;蛟S并沒有很嚴重的業(yè)報產(chǎn)生,但它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是否能靜下來禪修。我們必須知道,每個決定都是很重要的,那是我們的決定。我們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或者是受自己的反應牽制。選擇就會造業(yè)。
就我們所造業(yè)的范圍里,事實上只有幾種選擇。我們的決定作得愈好,就會有愈好的機會選擇。但是假如要能夠深入禪修,我們便必須時時保持警覺,不論在想什么或是在做什么。正見讓我們承認我們是自己業(yè)的主人,承認自己的見解并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只要知道這一點,擁有自己的見解不見得不好。有了這樣的觀念,即使當別人在發(fā)表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時,我們也能很容易跟別人和諧相處。這就是修行道的開始。
接著我們來觀察一下是否有一個絕對的“我”,如我的問題、我的困難、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目標、我的希望、我的夢想和記憶。我們會了解這個“我”是由各種不同的想法和感覺所構成。因為在心靈和意識中有很多的沖突,我們很難知道我們所要滿足的是哪一個“我”。所以心靈要能平靜,恐怕要有另一種思維方式才行。要改變對“我”的理解,我們需要寧靜、受過訓練的心,把對“我”的觀感從舊有的習慣模式中拉出來。
我們對于“我”總是有各種不同的想法:我們的能力、我們的魅力、我們的困難。這些都是知見,并不是基本和絕對的真理。在我們所生活的相對世界中,它們多多少少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在絕對的層面上,這些都不具有任何意義。唯一有用的見解是了解在這有限的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在改變。連我們自己也是由不斷變化的身體和不斷改變的心靈所構成。我們身上有四大元素,但是并沒有一個最基本的實體。除非禪修已經(jīng)能讓我們產(chǎn)生平靜和快樂,遠離外在的環(huán)境,否則這樣的見解很難用理智去了解,也很難讓人去接受。只有快樂的心才能接受這種極為特殊的看法。滿懷障礙的心是不可能去接受“無我”,了解到事實上并沒有一個“我”在經(jīng)驗那些困難和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