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6—14日,朱镕基總理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15年來首次訪美。訪問期間,朱镕基總理和克林頓總統(tǒng)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發(fā)表了聯(lián)合聲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簽署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xié)議,從而為中國入世掃清了最大障礙。
2000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簽署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從而使這項由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法案正式成為美國法律。
2001年12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簽署命令,正式宣布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這項命令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05年8月,中美正式啟動中美戰(zhàn)略對話機制,中美將通過這個機制在政治層面進行深入的溝通和對話。(以上資料來自中國新聞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逐漸進入西方國家的視野。中國國力的增強代表著一個國家價值和實力的提升,這是美國越來越尊重中國、看重中國市場的原因,也是美國越來越挑剔中國、防范中國的原因。
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有一種頗具歷史傳統(tǒng)的觀點,即“中國威脅論”?!爸袊{論”支持者堅信中國的強大和崛起會對美國安全,甚至世界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其邏輯不過是“經濟強大—軍事擴張—中國霸權”?!爸袊{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從“黃禍論”到“中國威脅論”,盡管措辭有所變化,但本質并無不同,其覆蓋范圍也從軍事領域拓展到經濟、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2009年3月,在中國公布2009年的軍事預算(702億4000萬美元)后,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馬倫即發(fā)表講話,認為“中國強勁的經濟為軍備建設提供了助力,其海軍和空軍力量的提升似乎是針對美國”,“美國因此需要和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新西蘭)等盟友或伙伴攜手,找出一種(與中國)合作方式,以免錯估了形勢”。(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中國威脅論”披著關心世界安全的華麗外衣,實際上則是美國在為自身霸主地位的動搖感到焦慮。在冷戰(zhàn)思維的操控下,中國被視為假想敵,中美之間的矛盾也被無限放大,并試圖將這種中國與美國的所謂對立拓展到世界范圍。中國威脅論與其說是一種偏見,毋寧說是一種策略。如果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國家的話,也就是說,在國際層次上以宏觀的視角觀察,就會發(fā)現整個世界都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之中,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能夠管理中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世界國家。這種國際環(huán)境更適合“文明版”的適者生存法則,每個國家在處理與別國的關系時,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利益,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來決定是以友好還是以強硬的態(tài)度來對待對方,以期能在國際舞臺中擁有更多的權利,為本國的生存和發(fā)展謀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