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出版了大量有關藝術的系統(tǒng)史論專著,以及編纂、傳播藝術技法的指南。生產系統(tǒng)包括清廷資助的畫院體制、手工藝和陶瓷制造的精細分工組織。清代文化的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在更廣闊的智識層面,包含由朝廷資助的大量編纂和編目工程,尤以文獻目錄、辭典和藝術百科全書為著。在當?shù)?、區(qū)域性和國際層面的藝術和手工藝商品交換中可以切實感受到藝術的流通?!傲魍ā币嗪L格和主題在不同形式和媒材間遷移、藝術知識和趣味標準在不同社群間轉換之意。
這一時期,木刻版畫插圖書籍盛行。版畫圖像在中國歷史悠久,起源于9世紀的插圖版佛經,以及宋元時期金石學和藝術題材的插圖著作。許多插圖版戲劇、佛經和道德教化書籍于元代、明代初期和中期出版。明代最后一個世紀見證了插圖版書卷的增加和繪圖設備、技術的多樣與成熟,包括多色套印的出現(xiàn)。出版首先是一種商業(yè)。晚明的印刷插圖反映了文化商業(yè)化的加劇,同時也反映了有文化的公眾群體的擴大。他們需要小說和戲劇作品、百科全書、文獻目錄、指南和畫譜,包括參與精英文化活動的指南。市場的擴大和插圖版書籍的成功,吸引重要畫家參與版畫設計。這些僅是形形色色的圖像產業(yè)的一個側面,從單張流行的年畫和插圖粗陋的廉價戲劇話本,到由專業(yè)版畫刻工和設計者的家庭作坊繪制的精美版本。這些畫師和刻工風格各異,顯現(xiàn)出非凡的原創(chuàng)性和精湛的技藝。
因而,木刻版畫體現(xiàn)了晚明清初藝術文化的許多重要特征。木刻版畫是商品,以東南部的安徽、福建、南京和蘇州為中心,并屬于一個更廣闊的商旅流通網絡。版畫與諸多媒材和藝術形式相交,包括戲劇、小說和繪畫。這些媒材和藝術形式逐步被更廣泛的受過教育和有鑒賞力的公眾獲取。公眾的文化修養(yǎng)又得益于出版的指南和畫譜的品味。這樣的出版物部分地顯示了一種文化知識系統(tǒng)化的趨勢,從晚明的獨立出版商到清代朝廷龐大的百科全書(如《四庫全書》)工程。出版與印刷插圖積極促進了不同社會和文化的交流,并使晚明清初成為無論宮廷、市井還是學界都受到商業(yè)化和國際化趨勢影響的時代。版畫插圖的其他流行主題包括愛情故事和英雄傳說,這反映出感情和心理沖突的題材開始受到關注。
此時最著名的戲劇是《牡丹亭》,約1600年由劇作家湯顯祖寫就,他與莎士比亞同時。該故事體現(xiàn)了愛情的力量。故事的年輕女主角杜麗娘,為出現(xiàn)在她的夢境中的情人憔悴、死去又復活。她留下的自畫像激起了其情人的強烈情感。在作畫一幕的版畫插圖中,杜麗娘的三重圖像——她的“真”人、她在鏡中的影像和她的自畫像,都擁有同等的現(xiàn)實身份(圖9-3),傳達出現(xiàn)實與幻境的交融,這正是該戲劇的核心。真實與幻想或虛構的交織在晚明文化生活中盛行。雖然大多數(shù)戲劇開啟的是內心世界,但版畫及其描繪的戲劇卻都處于演出和流通的公共領域。該劇除了影響到繪畫和戲劇,也在閱讀和觀看此劇的晚明女性中激起狂熱的興趣和模仿。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據(jù)說一個婦女竟然模仿劇中女主角死亡的情境?!赌档ねぁ穲鼍安鍒D的刻工黃鳴岐,他的名字出現(xiàn)在畫面上,表明專業(yè)工匠可憑借他們的技藝獲得一定程度的獨立聲譽。
在其他情形中,劇本插圖也吸引了精英藝術家,如《西廂記》的插畫創(chuàng)作?!段鲙洝肥且徊糠从巢抛蛹讶藧矍楣适滤滋椎脑s劇。該劇的流行促使陳洪綬(1598-1652,見后圖9-10)等重要畫家不得不傾注才華,探索劇本插圖的創(chuàng)新方案,以與其他版本爭勝?;蛟S這些版本中最精致的一個出自1640年,僅知其出版者名為閔齊汲。③該版本為多色套印,并運用“拱花”④(blind printing,gauffrage)技術賦予場景深度和質感。其中一幅插圖畫的是鶯鶯私讀情人來信,她的丫鬟紅娘偷窺(圖9-4)。選擇畫屏作為這一事件的場景同時實現(xiàn)了多重目的。它標示出一個私密空間并使我們可以看到丫鬟的目光侵入,因此使觀者比女主角擁有更多的覺知。這一情形類似舞臺,畫屏承擔了與舞臺道具和布景(盡管繪制這樣的舞臺布景并非元、明戲劇的慣例)相同的功能。女主角的形象僅從鏡中顯露,還有裙裾、飾帶的一瞥,產生替代性的實景,令人想到真實的演員在舞臺空間中扮演虛構的角色。在版畫中,畫屏和鏡中形象比這一場景中的“真”人具有更大的視覺效應?;镁?、真實和虛構的微妙交融也是許多其他晚明藝術形式的特征。
插圖版本有助于重要的文學作品被更廣大的受眾了解和接納。17世紀另一類有影響力的插圖書籍是畫譜。畫譜側重文化記憶,而非欲望和幻想題材。畫譜將系統(tǒng)分析的興趣、繪畫類型和母題的整理與廣泛的傳布結合起來。其中,最著名的畫譜為《十竹齋書畫譜》(完成于1627年),由南京出版家胡正言(1584-1674)編制。該畫譜弁言宣稱其意圖是使繪畫知識更廣為人知,盡管該版本有些奢華,運用了精細的套色(饾版⑤)、墨色漸變的微妙效果和彩暈技術。畫譜按母題類別分為花卉、翎毛、山石等八種,達到精致的多頁圖冊的效果。
數(shù)十年后,一批南京藝術家在畫家王槩(1645-約1710)的領導下,致力于編制影響力更大的《芥子園畫譜》。其出版人是戲劇家、書商李漁(1611-1680),他也是芥子園及書店的主人。他以其女婿所藏晚明畫家李流芳(1575-1629)的山水畫稿圖冊為基礎,編成一卷山水畫圖譜?!督孀訄@畫譜》的創(chuàng)意,反映了藝術與商業(yè)的交織,以及從私人書齋的稿本向公開發(fā)行的畫譜的轉換。自1679年初版,在隨后的幾十年、幾百年中,《芥子園畫譜》在中國和日本曾多次再版和補編,增添了寓意植物、花鳥、人物等題材,并成為使用最廣的繪畫技法手冊。與清代文化趨勢一致,《芥子園畫譜》十分強調對母題、類型和技法的系統(tǒng)分類,細化到葉片樣式、枝干結構和山石土地的皴法。皴法運用了中國畫論中的比喻性術語(例如“斧劈皴”、“雨點皴”等)。一系列構成元素可以重新組成名家風格和完整作品的多種版本(圖9-5)。同一時期的“實學”(practical learning)運動⑥與之相應,編纂出版了大量指南性作品。《芥子園畫譜》雖側重藝術史和技法傳統(tǒng),但也具備與一本類型和技法百科全書相似的功用。這種理路和木刻版畫媒介反過來又影響到繪畫創(chuàng)作,因為畫家常參照已有的作品(往往是圖樣)來構思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