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感性和理性兩種認識。理性認識需要進行邏輯思考,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通過邏輯思維考慮該如何解決問題就是理性認識。在通過理性思維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中,對事物的感知就是感性,感性是理性思維的基礎(chǔ)。最近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感性認識能力是人們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幾年前韓國開始流行關(guān)于EQ的說法。報紙和電視上連篇累牘地宣稱EQ低的人將不適于社會生存。敏感的媽媽們害怕孩子的EQ低于別人,爭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可以培養(yǎng)感性認識能力的學校去學習。
在學校培養(yǎng)EQ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思考的多樣化。培養(yǎng)EQ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孩子在面對一個事物時,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是培養(yǎng)EQ的核心。
但是,強迫性的思考是不可取的。孩子面對不關(guān)心的東西,如果要求他去思考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才是培養(yǎng)孩子感性認識的捷徑,而這個捷徑就隱藏在生活中。
不要忽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提問是沒有答案的。“人為什么會死?”“人們?yōu)槭裁匆M行戰(zhàn)爭?”孩子們類似的問題無窮無盡。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真的令大人們很為難。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一天孩子忽然問:“媽媽,我是怎么生出來的?”
這種問題雖然有答案,但是卻十分難以回答?!鞍职趾蛬寢專谕砩舷鄲?,就生出你來了?!奔词怪苯舆@樣和孩子說,孩子也不會真正地明白。媽媽面對這種問題不知道該怎樣應(yīng)付過去,最后只能回答:“因為爸爸和媽媽結(jié)婚了?!?
這樣回答完后,媽媽暗自松了一口氣,以為自己的回答很巧妙,但是沒有想到孩子的問題接踵而來。
“爸爸為什么和媽媽結(jié)婚?”
“因為爸爸和媽媽相愛?!?
“爸爸和媽媽為什么相愛?愛是什么?”
這時候孩子連最初問的是什么都忘了,媽媽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后媽媽用生氣的語調(diào)終止了對話:“等你長大就明白了。”雖然孩子還有很多問題不明白,但是卻不敢再問了。因為他已經(jīng)覺察出媽媽有些不耐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