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胡子有時也會成為“打坐堂”的吹鼓手。所謂“打坐堂”,就是坐在堂屋外面的一側,一般是左側,對著一張八仙桌,冬天時下面還要燒上炭火,不管是紅喜,還是白喜,凡是來客人了,都吹上一段。尤其是吊喪的客人來了,更要吹得哀傷凄惻,并在嗩吶上系塊白布,視同孝子。有時道士作法事,要見機行事配合著,嗚里哇啦吹個不歇氣。出殯了,爆竹煙花齊鳴的哭喪中,崔大胡子腮幫子一鼓,那手中豎起的嗩吶響起來,震人耳膜,揪人心腸。民俗活動最大的特點是熱鬧,特別是長壽的老人去世,功德圓滿,壽終正寢,子女臉上有光,這喪事叫“白喜事”,吃過喪宴的碗也往往被人全部帶走,認為可以沾點長壽者的福氣。至于演奏的樂曲,一般并不在乎,只要圖個熱鬧就行。故喪禮曲調好吹,大都是熱烈、歡快,盡力渲染喜慶的氣氛就行。仿佛要告訴人們,去世就像遷個戶口一樣,靈魂依然不滅,不過是換個世界生活……讓逝去的人在樂曲聲中上路,輕松灑脫地前行,吹奏的主要是傳統曲牌,如《浪淘沙》、《小開門》、《朝天子》等,大多十分高雅,莊重而祥和。
喪事喜吹不要緊,要是喜事上吹出喪調,就是闖大禍了。
那一回為人接親,清早即起身去了一個大鎮(zhèn)。聽說鎮(zhèn)上也有一支吹鼓樂隊,崔大胡子他們想露一手,新娘出門的時候,特意吹上一段《媽媽娘》的調子,其內容是:“女兒喲,你莫哭,你莫鬧,過年過節(jié)來接你!女兒喲,你走好,別回頭,哥哥嫂嫂去送你……”硬是把新娘一家女眷給吹哭了,哽咽著再一次唱起了哭嫁歌。這一路吹吹打打,到了新郎家已是下晚,可能是太過疲勞了,陰錯陽差,不知誰起的頭,崔大胡子他們竟吹響了一支喪曲,眾人懵懵懂懂,全然不知。唯獨新娘聽出了,她不動聲色,把崔大胡子叫到跟前,問吹這曲是什么意思?崔大胡子當即嚇出一身冷汗,筋骨稀軟,無言以對……最后連打自己幾個嘴巴,只罵昏頭該死,表示任憑處罰。原來新娘的娘家也是吹鼓手,她自小耳濡目染,當然知曉樂曲的婚喪之別。按照規(guī)矩,這些吹鼓手被收繳了全部樂器。崔大胡子回家大睡三天不起。
自此之后,崔大胡子為了避免再出差錯,便干出了最了不起的一件事,以《魂斷藍橋》(現名《友誼地久天長》)為基調,吸收了蘇格蘭民歌的旋律,改編創(chuàng)作出一支類似《柳搖金》這樣婚喪通用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