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崔大胡子吹喇叭
崔大胡子是個吹鼓手,說好聽點叫樂手。大概是因為吹奏時,腮鼓起來的緣故而稱為“吹鼓”。說白了,崔大胡子也就是個吹喇叭的,喇叭又叫嗩吶,由銅碗和木管制成,配上由蘆葦制成的哨子,音色高亢明亮。戲曲《抬花轎》中的吹鼓手,一顛一拐走在花轎前面,脖子伸得長長的,嘴腮吹得鼓脹,像只啼叫的大公雞,還做出各種逗樂的滑稽動作,讓人捧腹大笑,特具民俗風(fēng)味。那時候,凡有婚嫁壽辰等喜慶事,為了烘托氣氛,形成熱鬧場面,便請吹鼓手組成的樂隊來演奏助興。
原東門澡堂子荷花塘斜對面有一條兩米寬的窄巷,巷口有“吹鼓隊”橫匾招牌,兩邊是“承接喜慶婚喪敬請接洽預(yù)約”等字樣。踏著青石路面往里去,右手邊有一進大院,后面是一較寬的天井,再往后是正房了。有時此門中飄出幾縷曲聲,是崔大胡子他們樂隊在練習(xí)或調(diào)試。
崔大胡子他們的服飾著裝,頗似古時衙門里的差役皂隸,頭戴一頂皂白色氈帽,身穿藏青色短衫,外套紅邊黃布對襟馬甲背心和燈籠褲,腳穿黑色平口布鞋。整個樂隊,有大鑼、小鑼、銅鈸、大鼓、笛子、嗩吶等,還有號筒,紅事用小筒,白事用大筒。吹奏的曲目分為喜慶類、喪悲類、通用類。用于喜慶的有《高陽臺》、《大開門》,用于喪事的有《山坡羊》等。婚喪兩類,涇渭分明,不可錯用。由于嗩吶吹奏的頻率較高,所以崔大胡子算得上是樂隊的核心成員。崔大胡子一雙牛眼,兜腮一轉(zhuǎn)的胡楂又濃又密,很賣力地吹著嗩吶時,一張臉鼓成一個刺球,所以有人編了句歇后語,叫“崔大胡子吹喇叭——毛鼓(估)著”。據(jù)說,崔大胡子的嗩吶調(diào)吹起來兩天兩夜不重樣,曲子也吹不完,他曾領(lǐng)著自己的嗩吶班在外縣同人吹“對臺”,連著將三支嗩吶隊吹下了臺,令觀眾大開眼界。
街上,遠遠地看到一支迎婚隊伍過來了,由高高挑起的大紅雙喜燈籠為前導(dǎo),鑼鼓隨后,接著是鐃鈸號筒,崔大胡子同另幾人吹著嗩吶殿后,最后才是抬著的衣箱嫁妝和花轎??斓叫吕杉夷菞l巷子了,行進的速度放慢下來,從巷子里擁出的看熱鬧的男女老少將兩邊圍得水泄不通?;ㄞI不走了,吹鼓手班里的所有樂器齊鳴,但只抬腳不前進,抬轎的也是這樣,這叫顛轎。有的抬轎的干脆拿出棍子頂著轎桿,兩只胳膊扶著轎桿隨著吹鼓的節(jié)奏晃。下轎的時間不到,崔大胡子他們就得一個勁地吹,也不向前走,新郎家人就得趕快過來撒喜糖喜煙,包賞錢,有時要包上好幾次。其實,新郎家里的人也是愿意在大街上這樣熱鬧一番的。如果有兩家喜主在同一天撞婚,兩乘花轎狹路相逢,兩邊的吹鼓手也格外賣力,嗩吶吹得格外響亮,暗里較勁?;ㄞI進了家,每當(dāng)賓客臨門,便由嗩吶單獨吹奏一陣迎賓曲。新郎新娘拜堂時,則是鼓樂齊奏,崔大胡子更要毛鼓起臉大吹特吹狠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