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所謂比較出真知,也是對稱著想的進一步發(fā)展,思考問題的方向確定以后,不可單獨一個勁地“死磕”,一定要找到一個參照物,比較著想,才能想得通。
2.發(fā)散著想,才能想得開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三個特點是:一是思想的流暢性,想得開闊、敏捷,沒有阻礙;二是思想的變通性,想得靈活應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三是新奇獨特性,異想天開,與眾不同。舉一個例子,玻璃杯能做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喝茶,喝水,喝啤酒,喝可樂,喝牛奶……一口氣說出幾十種用途,這表明了思想的流暢;如果再問孩子,孩子回答是:裝鹽,裝味精,裝洗衣粉,裝煙灰,打狗……這表明了思想的變通性;如果接著問孩子,孩子的問答是:不喝也不裝,把它打碎,把玻璃渣子錘成玻璃粉,把粉染上顏色,用來作為原料制作彩色玻璃粉工藝畫,這表明了思想的新奇獨特性。
3.整體地想,才能想得準
任何事物都是某一個整體事物的局部,任何事物又都是另一些局部事物的整體,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一個局部,而地球又是中國的整體。所以要把事情想得準,就要整體地想,整體效應有兩個方面,一是再大的整體都應當是另一個更大整體的局部,二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
舉一個例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次,齊王與田忌賽馬,每人各選上中下三種馬進行比賽,勝者可得千金。以同等級馬相比較,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則田忌勝敗未卜,怎樣才能有絕對勝利的把握呢?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獻了一計: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這就是整體效應,一方面看,孫臏是田忌所有謀士整體的一個局部,田忌是齊王所有大臣整體的一個局部,齊王以及齊國是春秋戰(zhàn)國整體的一個局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局部。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局部……另一方面看,如果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進行比賽,即部分對部分,只從部分出發(fā),不從整體出發(fā),則勝負無絕對把握,后來孫臏從整體出發(fā),來一個重新組合,結果穩(wěn)操勝券,這樣的整體就一定大于各部分之和了。
4.倒過來想,才能想得活
如果在思想過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與一般人不同的方面,可能較快地想出新的成果,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家已經注意或者已經成為共識的事實上來,那就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追趕,不能有新的創(chuàng)造,這是科學發(fā)展史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