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學之未來:博古通今

財富清華:聆聽智者之音 品讀成功之道 作者:唐杰


最后我想歸納幾句。第一,清華國學院的幾位導師中,趙先生的著作我沒讀過,語言學、音韻學我沒有研究,不敢在這里亂說。上面所說的三位導師,都是國寶。大家也許覺得“國寶”這詞很俗,國寶――國家的寶貝,我不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而是從國寶的原本意義來講。國寶一詞源于《荀子?大略》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有學問而且能實踐,言行一致,荀子認為這才是國寶。

他們奉行孔子所倡導的“ 古之學者為己”,做學問是為了提高自己,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做給別人看。他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里都能夠融會中西,做出成績,給文史哲的研究開辟了新路,提出了創(chuàng)新成果,今天仍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學術遺產,我們要繼承這些遺產,深入地加以研究,這點我想大家都贊成。

他們可以博古,但未必能夠通今,他們熟悉他們研究的專業(yè),至于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與世界,并不是他們研究的課題,而且這個大課題,也不僅僅是坐在書齋里就能研究出一個很正確的結論的。因此,清華國學院的導師們,后人看待他們的時候,不能要求他們既博古又通今。將來有沒有博古通今的人,讓我們把眼光看到21世紀,估計會有,究竟是誰,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希望在座的清華大學研究生中,將來能有博古通今的人。清華國學院的這三位導師,可以說他們已經博古,但不能說他們已經通今。在這個課題里,我在濃縮的話語里已經表達了多層意思,我想不需要再展開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