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張老師您好,聽了您的講座我覺得很有啟發(fā),我想問的問題是:今天的清華是不是需要一個國學院?
張:我想不需要。到處都是國學,不要管名字是什么,只要在清華,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很好地加以研究,成為我們同學教師的營養(yǎng),不需要再恢復一個國學院。謝謝。
提問:感謝張老師今天晚上帶來的悠悠清韻,滋潤、陶冶了我們,讓我們覺得很“解渴”。我有個問題是:您覺得國學對企業(yè)家來講有什么實質意義?
張:便于他們建立誠信之道。
提問:您是說對于企業(yè)家這個階層確實有必要聽這類課?
張:子思、孟子都講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要講誠信。
提問:我想問“國學”這個概念最早是誰提出來的,有的文章說是梁啟超?
張:“國學”這個概念是比較早的,最早的是西周時,當時的意思是“學在官府”,沒有私學,稱為國學,和今天的含義不同。
提問:您覺得杜維明的新儒家思想怎么樣?
張:這是一種學術觀點,關注道德、文化建設,對文化有它的貢獻。
提問:那您剛才回答學生“清華有沒有必要設立國學院的問題”?
張:再好的名字也沒有必要,實際做就行了。
提問:有這個需求,而去實際做,并不在形式上爭?
張:是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嘉賓鏈接
張豈之
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江蘇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5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讀研究生。曾任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學校長(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主編的著作有:《宋明理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并著有《顧炎武》、《儒學、理學、實學、新學》、《春鳥集》。1999年12月張豈之教授參與主編的《宋明理學史》,榮獲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