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中的魯迅(5)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常有人來看,前些天有個日本作家來過?!痹褐幸晃恢心耆苏f。

魯迅是1923年7月26日上午“往磚塔胡同看屋”,下午就開始打理行李了,8月2日是個雨天,雨剛停,魯迅就搬出八道彎灣住進磚塔胡同61號院。

我曾在《魯迅日記》里逐行查看,想知道誰是魯迅搬家后第一位到訪的人。出乎意料,竟是魯迅的母親周太夫人。5日,星期天,早晨周太夫人便來看自己的兒子了。隔了一周時間,又來了一次。不幾天,魯迅又邀朋友出去在附近看房了,有確切地址的從“日記”中可得知有菠蘿倉、貴人關、都城隍廟街、前桃園、南草廠、半壁街、德勝門、針尖胡同等。太夫人愿跟魯迅住在一起,魯迅從八道灣一搬出,那所大院里就剩周作人夫婦了,太夫人顯然不想與他們一起生活,頭一個月里就幾次來磚塔胡同,有時還索性住下。魯迅明白,所以他必須找一個比磚塔胡同61號更大的院子。

魯迅在磚塔胡同的最初三個月,在周圍看房一二十處,最終于10月30號看中阜成門內(nèi)21號舊屋六間,那是魯迅在北京的第四個也是最后的住所了。

8月5號那天晚上,孫伏園來磚塔胡同,這是朋友中第一個來此的人,由此可見,他與魯迅當是最為密切的了。所有往來的朋友中,孫伏園是來得最多的人,郁達夫是名聲最大的人。

魯迅在磚塔胡同居住的時間并不長(1923年8月2日——1924年5月25日),但在這里整理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在磚塔胡同還寫了《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后來》的講義,校勘了《嵇康集》,也是他學術方面的重要探求。在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對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祝?!肥窃谶@兒寫的,這部小說無論從思想還是從藝術上講都堪稱精品,后來被改編為電影和多種戲劇,成為魯迅一生創(chuàng)作中最深入人心、最受普通民眾喜愛的作品。此外,還有《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等也是在這兒完成的,都是魯迅小說中的名篇。

魯迅并非全然陷在紛亂的雜事和悠遠的古典中,他的銳利的思想從來不離開當下的現(xiàn)實話題,他在磚塔胡同所寫下的《娜拉走后怎樣》就是典范一例。

磚塔胡同至今仍是寧靜的,站在61號院外的轉彎處,很長時間才有一兩個過客匆匆走過。

西三條:從這里離開北京

知道阜城門內(nèi)西三條魯迅故居的人是最多的,因為魯迅博物館就設在這里,有某種“官方認可”的意思。

這地方應該叫“宮門口西三條”,橫向,東頭就是所謂“宮門口”了。元代,這里曾是皇家苑囿,規(guī)模非常龐大,后來就只留下地名了。

西三條原是一條不寬的胡同,為建魯迅博物館,拆除了故居東側的一片民房,所以事實上“三條”已不存在了。魯迅故居被囊括在博物館大院內(nèi),進入大院,人們首先看到的是草坪上矗立的魯迅石像,先生呈斜倚姿式,輕松而又充盈的神態(tài),既非橫眉冷對,亦非怒向刀叢,而是一派很有親和力的長者風范。

從草坪處橫向西,就能看到故居小院了。轉角處有裴多菲頭像,坐南朝北,看到這塑像,就讓人聯(lián)想起“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詩句。詩是魯迅的學生殷夫譯的,用了五言體,并且押韻,變成了中國味道。

魯迅也是一個崇尚自由的人,對此,學界顯然張揚得不夠。

一步步向魯迅故居走去,周遭靜寂,我的心被一種崇敬所籠罩。門樓是順墻而立的,北京老房中最簡的一種,門楣上用前突的磚檐組成一道拱形沿口——這有點民國時期北京建筑的風格。門是黑色,銅環(huán),一側有書信口,簡潔至極。魯迅是文人,盡管他在討伐舊文化的“五四”運動中是沖在最前線的勇將,但中國文人情趣是浸透骨髓的,這在小院中體現(xiàn)得很是充分。(圖9魯迅故居外景)門廊求簡,但花樹是不可少的,現(xiàn)在的院中,一左一右的兩棵丁香,還是先生當年手植。丁香已比房檐還高,微黃的枝干斜斜的,帶著飄逸,木皮紋理細密,所以雖是在無花無葉的早春,也有可觀賞的韻味。(圖10.院中北屋及丁香樹)

在此院值班的一位大姐說,要再過半個月才好,兩棵丁香,一白一紫,滿樹繁花,那才好看呢!我想像著,但還是打開鏡頭,留下眼前這清肅的院景。院中只我一人,正房鎖著,只得站在石臺上張望一會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