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識即膽識,也就是遠見卓識,要有識別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說過,人類的知識有三種:理論的知識、實踐的知識和鑒別的知識。識大體之為識,察根本之為識。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qū)嶒炆系募寄芏?。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海森堡(德國物理學家)也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就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凡想成大事業(yè)的人,不可能是坐井觀天者,也不應該是鼠目寸光者,而應當是高瞻遠矚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所謂遠見卓識,依我看至少要做到這么幾點。
第一從政治上講??v觀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真理、一個奧秘。即每當國家和民族遭受到巨大災難的時刻,我們的民族總是不甘于落后和沉淪,必將以社會的更大的進步來加以補償。正像恩格斯所講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摹?我國歷史就曾出現(xiàn)過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熙盛世"等。在我國的土地上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動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動亂之后,人民需要休養(yǎng)生息,把它翻成今天的語言就叫安定團結。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前進。漢朝以前是楚漢相爭,秦以前是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火連綿不絕,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結果導致了"文景之治"。所以人民對"文景之治"是歌頌的。唐朝以前是魏晉南北朝到隋朝,這段歷史正像《三國演義》所描寫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人的骨頭裸露在地面上,方圓千里連雞叫的聲音都聽不到。進入唐朝后,人民需要安定團結、休養(yǎng)生息,于是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李世民也受到表揚。這不單是歌頌帝王,也是人民意念以及那個時代精神的反映,所以李白、杜甫的詩里對"貞觀之治"都有所肯定。
今天我們多難的祖國重新踏上了中興之路,要把國家搞上去,就需要大家抓住現(xiàn)在的時機,珍惜現(xiàn)有條件增長自己的德才學識,將來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至真至善至美,成為新社會的改革者和建設者。所以首先要在青年中間宣傳安定團結的意義,珍惜安定團結的局面。
第二從教育上講。教育事業(y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很多人不重視、不感興趣,對政治也不愛聽了。一提政治工作就煩、有意見;一開會就皺眉頭,坐在一邊翻小說、聽音樂;一聽政治報告就不愿意來,總是反感,有一種"免疫力"。還流行什么: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想走遍天下,還得有個好爸爸。就不想人生在世,如何為人類作貢獻。政治就是靈魂。人類和其他動物畢竟不一樣,其他動物可以永遠從零開始。但人總不能像動物那樣,默默地來,又默默地去了,除了吃喝,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什么追求。人除了文化知識、文化教育有所提高外,還必須有真正美的靈魂。這個話我們以前說了很多,這幾年雖然也講,但好些人總聽不進去,我覺得這是個大問題。人類的事業(yè)要想延續(xù)下去,就得有政治、就得有教育。這一條很重要。青年一代應該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精神,同人民的脈搏跳動一致,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我們老一代就是要幫助、教育青年樹立這些信念。根據(jù)我一年多來的體會,青年是愿意接受真理,渴望進步的。對于青年人來講,要珍惜應有的政治教育;作為老年人來說,要珍惜自己的崗位,對青年一代要負責。如果把黨比做前進列車的火車頭,那我們四五十歲的人就是前面的車廂,而二三十歲的青年則是后面的車廂,老年人的任務就是帶領他們沿著正軌迅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