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教師是美國華僑,建國初回國,以后一直搞教育。她的父母在國外很有影響。父親歐陽老先生當年在國民黨內地位相當高,曾和孫中山在中山艦上合過影,與蔣介石平起平坐。由于他跟蔣介石發(fā)生矛盾,以后就出洋了,攜夫人游歷了全世界的各大城市和名山大川,連非洲都去了。然后告訴女兒說:"世界上的名山大川我都走遍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我也都享受到了。我得出兩條結論--第一,中國好,回國去;第二,回去搞教育。"結果女兒就回國了,后來被打成右派,但她對黨毫無怨言,兢兢業(yè)業(yè)地從事教育事業(yè)。去年在北戴河我和她見了面,她向我講了很多教育青年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動。別的老師向我介紹說,她懂得教育。越是別人不愿意要的落后班,她就接;越是別人不愿意收的青年,她就要,就專門接"壞"班、"壞"學生。改造人的靈魂和鑲牙不同,很不容易。這位老師接收的班,被稱為介于正式班和少管所之間的落后班,別人都不愿意當班主任,她就去當。并且說,為了改造這些孩子,我要負責。于是就和這幫小孩打交道,身臨其境,搞好團結,交流思想,共同生活。她發(fā)現(xiàn)組織男孩子踢足球可以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和奮發(fā)向上的英雄主義精神,就抓住小男孩愛踢足球的特點,天天和他們一起踢,后來歲數(shù)大了,踢不了足球就把大門,把不了大門就看衣服、看書包。她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一次比賽,兩軍對壘,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楚漢相爭,旗鼓相當。踢到最激烈的時候,她所在班的一個小孩一丫子把球踢中對方大門,高興得跳了起來。這時他誰也沒去找,首先想到的是站在風雨里觀戰(zhàn)助興的女老師,于是就滿頭大汗,咚咚跑到她跟前,一把摟住她的脖子喊道:"親愛的大哥們兒,咱們勝利嘍。"一語雙關,既是這場球勝利了,也是她的教育思想勝利了。因為這時彼此都已經感到有共同的語言和好惡了。可她所在區(qū)的有些老師不同意,說:"這個老師整天和小流氓鬼混呀。"我說,你懂得教育嗎?馬卡連柯也是如此。不身臨其境,身體力行,怎么能了解、影響、幫助孩子們?這個老太太也有家,有自己的丈夫、兒女,可她下了班不是回家買菜,而是到操場看孩子們踢球,幫助教育他們。她每年接收十七八個"壞"學生,每年又輸送十七八個好學生,搞政工的同志會體會它的價值。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就是需要這樣一批人。
還有一個臺灣籍日本華僑(又是日本又是臺灣,可想而知"文化大革命"中滋味好受不了),被分到山溝里當了一個中學教員。為了教育孩子,20年如一日,就是不回城。別人夸她是"海外赤子",山溝里的"瓦爾娃拉"(蘇聯(lián)電影《鄉(xiāng)村女教師》主角的名字)。"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孩子們被迫批斗她時,一面舉著小拳頭,一面卻含著熱淚。到了晚上一個女生跑到她家,撲到她懷里說:"媽媽,我錯了,不是我們斗你的。"說完從兜里掏出幾個雞蛋硬塞給了她。這兩個華僑教師,一個在郊區(qū),一個在山溝,但都從不向組織提出要求照顧回北京,真是感人極了。在她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力量,感受到教育事業(y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