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在慶典的時候光耀動人。我把尼娜和卡拉留在會場,自己轉入宮殿后面一條窄巷,過了幾座橋,穿過一處人跡稀少的廣場,到了一座大運河末端、現(xiàn)在似乎廢棄不用的碼頭。1957年,父母帶著姐姐和我,就是在這里登上一艘好像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電影里頭駛出來的希臘貨輪,前往以色列。我家穿過了鐵幕,這里是我們通往新生活的跳板。當時我們沒有閑錢和閑暇駐足瀏覽——威尼斯只是我們邁向自由的一個中轉站?,F(xiàn)在,我可以停下來怡然欣賞它豐富的美感和深藏的魅力了。
我又回到宴會,心里在想是那句話怎么說的,光陰如逝水——真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時間均勻流動——時間蜿蜒而流,拍向礁巖,積蓄停滯,然后從瀑布直沖而下……
我的思緒回到1989年,那個夏天我們舉家搬到柏林,建猶太博物館。東歐風起云涌,在那前一年的4月,匈牙利政府已經(jīng)撤掉奧匈國界的鐵絲網(wǎng),東德人抓緊這個機會,用腳踴躍投票,在七八月涌向匈牙利度假,并繼續(xù)前往奧地利。那邊的紅十字會收容他們,送到西德去。還有好幾百人過不了邊界,就占據(jù)了布拉格和布達佩斯的西德大使館。去不了布拉格或布達佩斯的東德人,就想辦法在東柏林尋找能到西德出差的工作。
那年秋天,我和一個著名的德國史學家共進晚餐?!澳阆脒@里會發(fā)生什么事?”我求教于這位偉大的教授。
“哼,”他邊說還輕蔑地聳聳肩?!熬謩莘€(wěn)不穩(wěn)根本不重要。柏林墻還會再屹立100年?!?/p>
一個月之后,1989年11月9日,我的兩個兒子——12歲的列夫(Lev)和10歲的諾姆(Noam)沖回家拿鐵錘,我抱著小女兒雷切爾(Rachel)跟他們一起跑到外面去。還記得我把她舉到肩膀上,才不會被數(shù)以萬計的德國人給踩扁,附近播放著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迷墻》(The Wall),震天動地,眾人合力把這可恨的柏林墻拆掉。
沒人會料到這種事。兩個星期前料不到,前一天也料不到。
1989年11月9日。一天的工夫,結束了一個恐怖的時代。
12年后,我們家還在柏林,有兩件事值得慶祝:我女兒的成年禮(bat mitzvah),還有猶太博物館終于要正式啟用了。9月8日,雷切爾的成年禮在奧拉寧堡大街(Oranienburger Strasse)猶太教堂的金頂之下舉行;當天晚上,德國各界領袖包括約翰內斯·勞總統(tǒng)(Johannes Rau)和施羅德總理到博物館參加音樂會與晚宴,并于次日參觀博物館。9月10日星期一,我們在柏林運河上的一艘游艇舉行慶功宴,感謝這100多人辛苦工作,把這座博物館建起來。
第二天,經(jīng)過12年的曲折和辛苦建設,竣工的猶太博物館向大眾敞開大門。只開了幾小時而已。然后一如世界上許多地方,關門了。這天是2001年9月11日。跟柏林墻一樣,沒人料到這種事會發(fā)生。在一天之內,一個恐怖的新紀元開始了。
如果你才剛目睹了當代記憶中最具破壞性的劫難,你要怎么辦?在恐怖分子劫持兩架客機撞入雙塔的前一個半月,拉里·西爾弗斯坦(Larry Silverstein)才從紐約港務局租下世貿大廈。①他不算有名的地產開發(fā)商,紐約人大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但一夕之間,用這個城市的說法,他成了一號人物。
戴維·蔡爾茲(David Childs)是紐約著名建筑事務所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的合伙人和首席設計師,拉里·西爾弗斯坦最先找他談。蔡爾茲告訴西爾弗斯坦,他已準備好重建雙塔了——這種說法讓很多人極為憤怒,有幾千人死在那里,大家還在希望從冒煙的瓦礫堆中發(fā)現(xiàn)更多生還者,他們卻在大談炒地,讓人感覺很粗暴。
根據(jù)《紐約時報》記者的描述,蔡爾茲“打心底高興”地說:“沒錯,我曾受人輕賤?!彼拥綗o數(shù)恨他的人打來的電話,逼得他只好換手機號碼,不過,最后他說:“大家的想法改變了?!?/p>
這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是:2002年7月,“9·11”之后設立的曼哈頓下城發(fā)展公司和港務局公布了6項重建雙塔的計劃,由當?shù)亟ㄖ聞账轄?、布林德及貝爾(Beyer Blinder Belle)負責規(guī)劃(即使計劃是由SOM發(fā)起)。這是個災難。每件事都糟透了。赫伯特·馬斯卡姆在《紐約時報》撰文,說這個計劃“格局小得不像話,令人搖頭。不要期待會有什么想法能反映去年大災難所具有的歷史分量,也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標志出世貿原址已成為美國和世界上其他文化及區(qū)域之間糾葛不斷的悲劇象征。只看到土地開發(fā)計劃而已:切餡餅的6種方式”。
關于這一點,大家倒是同意。幾天之后,市政府開會,讓社會大眾發(fā)表意見。5000多位滿心不爽的紐約人到場,大聲鼓噪。民眾針對這6個設計案投票,每個案子都被評為“差”。
曼哈頓下城發(fā)展公司宣布將會重新思考重建一事。同時,馬斯卡姆跳出來插了一腳,說《紐約時報》會出錢贊助“重新想象”曼哈頓下城未來的建筑計劃,還找來一些建筑師、都市規(guī)劃師、設計師提出未來的新視野,計劃9月在《紐約時報》做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