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都是棗椰樹挺拔的身姿,大大的樹冠上沉甸甸的掛滿了一串串金黃的椰棗。
我和椰棗,見光即死。
還記得第一次吃椰棗的情形:在國內上大學的課上,班長拿出了一個密封包裝的東西讓大家“分而食之”,打開一看竟是一粒粒黏在一起的“黑疙瘩”,油乎乎地發(fā)亮,形狀類似我們常見的蜜棗。據(jù)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阿拉伯特產(chǎn)——椰棗。班長小心翼翼把袋子打開,自豪地說是沙特駐華使館特地給我們學校送來的禮品。因為數(shù)量有限,每人限分兩顆,多者再無。
關于椰棗,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從阿拉伯語小說中看到它的名字,也曾經(jīng)多次地聽留學歸來的師哥師姐們談起它。阿拉伯人有句諺語,“棗椰樹是阿拉伯人的母親。"足見棗椰樹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侗静菥V目》里介紹它:“無漏子,形似棗,中有核,果肉甜美”。劉詢《嶺表錄》云:“肉軟爛,味極甜,如北地蒸棗?!边@樣一種有文化積淀的食物,剛好和我頭腦里的小資情調不謀而合。我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綜合了上述種種間接經(jīng)驗,在腦子里想好了椰棗的口味。等到真正面對手中那兩粒黏黏的椰棗時,馬上從腦海中調出了這條信息存儲——它應該是像蜜棗一樣甜,像蘋果一樣脆,清香怡人,唇齒留香……
可惜,第一個椰棗放進口中時,我的夢就隨之破碎了。不是它不甜,而是它太甜——甜到連我們嗜甜如命的女生都無法忍受的地步。至于清脆,則萬萬斷了這個念頭罷——這黑糊糊的小疙瘩從里到外滲透著糖汁,黏糊糊地粘在你的手上,咬起來軟而皮,甜而膩,倘若你正在害蛀牙,那么嘗過了椰棗之后勢必要去醫(yī)院犧牲掉幾顆原生態(tài)牙齒不可。自己無福消受也不能隨便浪費,我留下手中的另一顆打算施與別人,可看眾人皆蹙眉咧嘴,苦不堪言狀,不禁把伸出的手又收了回來,心里面直打嘀咕——是這阿拉伯人的口味和我們不同,還是使館送來的椰棗已經(jīng)過期?
這個謎一直在我心里很久未解,直到我踏上了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來到了盛產(chǎn)椰棗和石油的國家——利比亞,和棗椰樹來了一個親密接觸之后方才找到答案。
初見棗椰樹
棗椰樹,近似于我們國內南方的棕櫚樹,也有人說是像鐵樹。每年的6月份結果,經(jīng)過7、8 月份兩個月太陽的洗禮,由起初的綠色,轉為粉色,然后是土黃色,到了9 月份,終于迎來了它金黃色的成熟期。我出國時碰巧是10 月,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就是椰棗成熟采摘的時期。只看到班加西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都透出了棗椰樹挺拔的身姿,大大的樹冠上沉甸甸地掛滿了一串串金黃的椰棗,用一個頗為俗套但絕對生動的比喻來形容就是:遠遠望去,一串串黃玉瑪瑙競相爭艷。可惜我當時初來乍到,尚不知道這些美麗的樹木就是棗椰樹,還以為是國內南方才有的鐵樹,還感嘆班加西是一個鐵樹之城,街頭路邊隨處可見它的蹤影。好幾次懷抱“鐵樹”照相,寄給國內的媽媽看時都在旁邊附上解釋——這里的氣候真是好,你看這里的鐵樹都結果了。
還是在地中海邊游泳的一次經(jīng)歷,讓我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10月的班加西氣候宜人,我和同事們一起去海邊郊游,碰巧海濱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果園,里面種滿了被我冠之以“鐵樹”的棗椰樹。和所有的阿拉伯人一樣,園主人熱情好客,邀請我們去他的果園里采摘果實。和他幾番對話下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此“鐵樹”非國內之彼鐵樹,而是一直被我剝奪名譽的棗椰樹。和街頭巷尾裝飾用的棗椰樹不同,果園里的棗椰樹又高又大,伸手不可夠到,非得腳踏長梯才能摘得果實。園主親自爬樹打下了好多椰棗,取其中烏黑發(fā)亮的送給我們。原來金黃色的椰棗已經(jīng)成熟,但要等到繼續(xù)日曬直至變黑才是上品。這樣的椰棗才甜,吃起來才有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