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孫丑 下(5)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張加才


【原文】

[4.7]孟子自齊葬于魯,反于齊,止于嬴①。

充虞②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③,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④?!?/p>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⑤,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⑥,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⑦,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⑧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p>

【注釋】

① 嬴(yíng):齊國邑名,故城在今山東萊蕪西北。

② 充虞:孟子的學生。

③ 嚴:急。

④ 以:太,甚。

⑤ 中古:指周公制禮以來。

⑥ 為:用。

⑦ 比:為了?;撸核勒摺?/p>

⑧ 恔(xiào):欣慰。

【譯文】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去安葬母親,返回齊國時,在嬴邑停留。

充虞請問道:“前些天承蒙錯愛,讓我監(jiān)理造棺槨的事。由于時間緊迫,我不敢請教?,F在想冒昧地問一句:棺木好像太好了吧。”

孟子說:“上古時棺槨沒有固定的尺寸,中古時規(guī)定棺厚七尺、槨的厚度與棺相稱。從天子到老百姓,在棺槨上講究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因為這樣做才算盡了孝心。由于禮法所限而做不到,是不會稱心的;由于財力所限而做不到,也是不會稱心的。如果禮法允許,又有財力,古人就都這樣做。為什么唯獨我不這樣做呢?況且替死者想,不讓泥土挨近肌膚,對于生者心里來說難道沒有點欣慰嗎?我聽說過,君子不會借口因為天下之人而在父母喪事中儉省?!?/p>

【品評】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想省錢不能在父母身上打主意。

儒家推崇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喪葬也是孝道的重要內容,《中庸 達孝》中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薄睹献印范啻翁岬健梆B(yǎng)生喪死無憾”,養(yǎng)生喪死相提并論,由此可見一斑。為什么要重視喪葬呢?《論語 學而》載孔門弟子曾子的話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币馑际牵簩ΥL輩的死亡要盡情表達自己的哀傷,祭祀先祖的儀式要盡情表露對先祖的敬意,這樣做,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于敦厚。因此,重視喪葬是道德教化的重要一環(huán)。但在是否該厚葬的問題上,孔子的主張卻是:“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本褪钦f:講究禮,與其追求奢侈浮華,不如約省節(jié)儉;置辦喪事,與其禮儀周備,不如真切表達內心的悲傷與哀愁。

孟子幼而喪父,母親為培養(yǎng)他可謂用心良苦,“孟母三遷”、“斷機教子”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孟子在齊國做客卿時,年邁的母親和他一起生活。母親去世后,孟子葬母于原籍。而此時,鄒國已被魯國吞并,因此稱“葬于魯”。孟子葬母的棺槨可能不小,引出了學生的疑問。后來還有人以孟子葬母棺槨超過葬父為由勸阻魯平公和他見面,但孟子的學生樂正用先后貧富不同對此事進行了解釋。由此看來,雖有人提出疑問,但總體不違古制。孟子引用時人“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來辯護,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物質層面的厚葬仍然應予反對,老人的贍養(yǎng)問題更值得人們的重視。省錢不能在父母身上打主意的觀點,可以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得到理解和貫徹。

【原文】

[4.8]沈同以其私問曰①:“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②,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噲③。有仕于此④,而子悅之,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則可乎?何以異于是?”

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褚匝喾パ?,何為勸之哉?”

【注釋】

① 沈同:齊國大臣。

② 子噲(kuài):燕國國君。

③ 子之:燕國國君子噲的相。

④ 仕:通“士”,指以道藝、武勇謀求仕進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