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進一步奠定了孔孟之道的思想基礎,成為了原始儒學集大成的思想代表。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后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后若無個孟子,也未有分曉?!雹凇睹献印芬粫兔献拥乃枷?,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篇中,重點討論了“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的這一學派,荀子在儒家中也僅僅選取了思、孟并加以評論。但是,“非十二子”,顧名思義,思孟學派是作為批判對象的面貌出現的。荀子和孟子在有些問題上,觀點差異較大,如荀子寫有《性惡》篇,與孟子性善論形成鮮明對照。《非十二子》評論思孟學派的基調,具有較濃厚的門戶之見意味。但這篇文章提到:世俗認為孟子思想是孔子學說的真?zhèn)?,因而紛紛接受并傳播其思想。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孟之間的思想關聯,也體現了孟子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影響。荀子的學生韓非,在《韓非子·顯學》中,討論過孔子之后“儒分為八”的有關情況,其中除了涉及孔門弟子、再傳弟子與后裔外,也專門討論了戰(zhàn)國中期的孟子與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
秦漢之際,孟子學派影響并不十分顯著。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子學派損失慘重①。到了漢代,孝文帝時,官方一度在五經博士之外,為《論語》、《孝經》、《孟子》、《爾雅》設立傳記博士,時間雖然不長,但后來人們仍將《孟子》視為輔翼經書的傳。漢代還出現了一系列注解《孟子》的專書,如程曾的《孟子章句》、鄭玄的《孟子注》、高誘的《孟子章句》、劉熙的《孟子注》、趙岐的《孟子章句》等,據說劉向和揚雄,也為《孟子》作過注。但流傳至今比較完整的,只有趙岐的《孟子章句》。東漢時,能夠援引《孟子》闡明經義被視為博學,因此,孟子思想成為了思想家們的理論資源。
魏晉到隋,儒學衰微,《孟子》在這一時期也相對沉寂。但注解和引用《孟子》者仍不乏人。唐以后,五經等儒家經典開始從崇尚佛老的氛圍中逐漸受到重視。中唐以后,一些思想家開始為提升孟子思想的地位奔走,特別是韓愈的道統說,認為儒家道統發(fā)展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彪m然道統中輟的說法未必反映了史實,但孟子地位受到了高度評價。
到了宋代,孟子道統傳人的地位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并且超越荀子、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等人,成為從先秦到宋以前儒家圣學道統的唯一傳人。與此同時,孟子的政治地位也發(fā)生了根本改變。神宗時,孟子被封為“鄒國公”,進入孔廟、配享孔子(公元1084年)?;兆跁r,孟子廟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公元1115年)。這一時期,《孟子》一書也日益受到推崇。神宗時,在王安石的推動下,《孟子》與《論語》并列為“兼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兆跁r,《孟子》首次正式進入儒家經典行列,成為儒家十三經之一而刻為石經。南宋光宗時,《孟子》被列入十三經注疏合刊印刷。而此前,通過多位思想家(如中唐韓愈、李翱;北宋張載、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特別是程朱的努力,《孟子》與《大學》、《論語》、《中庸》最終被合稱為“四書”而受到特別尊崇。在朝野的共同推動下,在而后七百余年的歷史中,《孟子》一直作為儒學的主流思想而備受崇敬、流傳廣泛。
孟子思想在宋代以后成為儒家哲學各學派的共同思想資源,許多思想家都為解讀《孟子》耗費大量的精力,并在此基礎上拓展自己的思想:不論是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對理學思想的闡發(fā);還是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表達對理學的反動。這一時期,注釋《孟子》的書蔚為大觀,不下數百家。①今天看來,《孟子》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重要的文化基因與文化記憶,仍不失為新時期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值得特別珍視和反復研讀。
古今注釋、翻譯和解讀《孟子》者,所在多有。我們的譯注主要參考了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以及傅佩榮《解讀孟子》和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等。還參考了時賢的許多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最后,讓我們共同品味著孟子以下思想前行: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告子下》12·15)
一個有著重大擔當的人,應該在艱難困苦中鍛煉自己、最終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