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思想簡論(9)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張加才


這段話可以看作孟子心性學(xué)說的綱領(lǐng)。孟子由盡心(存心)——知性(養(yǎng)性)——知天(事天)——立命,構(gòu)筑了以“天人合一”為框架、以“知行統(tǒng)一”為方法、以“身心為一”為目標(biāo)的“內(nèi)圣之學(xué)”的完整體系?!氨M心——知性——知天”是致思主線;“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實踐主線;“修身——立命”是內(nèi)在紅線。孟子認(rèn)為,人具有上天賦予的具有思維功能的“心”,它正是人不同于動物的“性”之所在。通過充分發(fā)揮心之思的作用,擴充與生俱來的仁義禮智善端,就能真正理解人之為人的本性,進而領(lǐng)悟“天”對人意義。與此同時,人自覺地保全本心,培養(yǎng)本性,以正確的人生承奉天道。不論生命短長,矢志不渝,修養(yǎng)身心,等待天命,最終實現(xiàn)身心性命的安頓,體味“萬物皆備于我”(《盡心上》13·4)、“上下與天地同流”(同上13·13)的境界。

這種理想人格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是“圣王”,即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在孟子看來,堯舜就是這樣的圣王。成圣當(dāng)然要有大德,成王卻不能沒有天子之薦?!捌シ蚨刑煜抡撸卤厝羲?、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保ā度f章上》9·6)堯禪位給舜正是“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似的佳話,但孟子沒有忘記,指出其有一個“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同上9·5)的過程??鬃尤鄙龠@個環(huán)節(jié),因此不能享有天下,成圣而不能成王。盡管如此,孟子認(rèn)為,后世雖然德至圣境者由圣而王缺乏現(xiàn)實性,但可以通過促使“繼世以有天下”(《萬章上》)的王者修其德能、朝漸趨圣境努力,也即通過德行高尚的“大人”、“君子”,不斷“格君心之非”(《離婁上》7·20)、“引其君以當(dāng)?shù)馈保ā陡孀酉隆?2·8),也可以達到“一正君而國定”(《離婁上》7·20)的效果。

這種理想人格還具體表現(xiàn)為“大丈夫”。孟子描述說: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6·2)

大丈夫的基本特質(zhì)是:住天下最寬廣的住宅,站天下最中正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大路;得志時偕百姓依循大道,不得志時走自己的路;富貴不能亂我之心,貧賤不能變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節(jié)。朱熹將“廣居”、“正位”、“大道”分別釋為仁、禮、義,那么,由“居”、“立”、“行”所構(gòu)成生命活動的世界正是道德精神的世界。面臨動靜進退和各種境遇的“大丈夫”,在道德精神的映照下昂然挺立。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特別重視“士”的精神修養(yǎng),對“士”也有更高的期許。如認(rèn)為:士“居仁由義”、高尚其志(“尚志”)(《告子上》13·33),是養(yǎng)其大者;他們不把物質(zh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梁惠王上》);他們成就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他們仕與不仕的原則是“迎之致敬以有禮”(《告子下》12·14),因而不能被收買,“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公孫丑下》4·3);他們堅守自己的心志,即“持其志”(《公孫丑上》3·2);他們堅持自己原則,“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中道而立”(《盡心上》13·41);他們尊德樂義,“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弥?,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13·9)是否得志、窮與達不能由自己決定,但他們修身、守身而進入圣域。

實際上,孔子以后的“士”,與今天的知識分子有較多的關(guān)聯(lián)性。關(guān)注知識分子研究的杜維明教授認(rèn)為,孟子思想中有四種資源對今天塑造知識分子的人格有特別的意義:“第一種資源,是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歷史文化使命感”;“第二種資源就是知識分子基本是社會良知”;“第三方面的資源更重要,即知識分子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第四種資源就是儒家的從道不從君的抗?fàn)幘瘛雹?。?yīng)該說,這些見解是符合孟子思想精神而富于啟發(fā)意義的。

當(dāng)然,孟子的理想人格并非遙不可及,在孟子看來往往是“君子存之,庶民去之”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反思得十分不夠?!爸劣谏恚恢责B(yǎng)之者,……弗思甚也?!保ā侗M心上》11·13)他反復(fù)強調(diào):“圣人,與我同類者”(《告子上》11·7),“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12·2)。認(rèn)為君子之憂在于:“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保ā峨x婁下》8·28)這對于潛心向善的人們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