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正的贏家:美國人

世界金融五百年(下) 作者:余治國


贏家是軍工生產商與提供貸款的金融家們,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是大快朵頤的獵食者之一。早在19世紀末,羅氏家族就已插手協約國的軍工業(yè)。1888年,羅氏家族英格蘭銀行為英國海軍建造與裝備公司發(fā)行過股票,隨后不久又為馬克沁公司和諾登菲爾德公司的合并發(fā)行了190萬英鎊的股票和債券。羅氏家族也擁有了新成立的新馬克沁—諾登菲爾德公司大量的股份,還對公司經營具有直接的影響力。這兩家公司生產的馬克沁重機槍與諾登菲爾德機槍大名鼎鼎。尤其是馬克沁重機槍更是被譽為“大殺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躲在鐵絲網后的塹壕中的馬克沁重機槍像秋風掃落葉一般將步兵成千上萬地送入黃泉。在1916年的索姆河會戰(zhàn)中,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僅在一天之中就將6萬多英軍擊斃。倒在機槍下的士兵的血肉讓羅氏家族賺足了真金白銀。不久,世界各國都將馬克沁重機槍列為制式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馬克沁重機槍仍然配備在德軍的二線部隊中。

對于金融家來說,沒有祖國,只有利益。從同盟國的角度來看,早在18世紀中期,所羅門·羅斯柴爾德掌管奧地利業(yè)務時,羅氏家族就控制了奧地利維特科威茲鋼鐵公司。維特克威茲公司在今天的捷克境內,周圍密布有大量煤礦,運輸成本低,利潤極為豐厚,早在1841年就已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區(qū)域內“最為非凡和多產的機構”。這家公司不僅為奧地利陸軍生產彈藥,還為奧地利海軍提供鋼鐵原料。盡管當時奧地利禁止猶太人建立工廠,也不允許涉足采礦業(yè)。但羅氏家族卻被特許可以進行鋼鐵、軍工的生產。不過,羅氏家族從戰(zhàn)爭中撈取的好處比起美國的寡頭大亨們卻是小巫見大巫。

美國人原本就是歐洲各國的移民,其中有1/10是德裔和大量反英的愛爾蘭后裔。歐洲發(fā)生戰(zhàn)爭,政府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會引起國內部分民眾的反對,因此從華盛頓時代開始美國便以中立主義為主流。威爾遜總統(tǒng)在“一戰(zhàn)”爆發(fā)后宣布美國保持中立:“這是一次對我們而言是無所作為的戰(zhàn)爭,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與我們沒有什么關系?!?/p>

但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大量歐洲資金抽逃出美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美國開始發(fā)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內部也發(fā)生了分裂。那些祖籍德國、奧地利的美國人在心中支持同盟國,占美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英法裔則支持協約國。在戰(zhàn)時,這些歐洲后裔與各自的祖國開展貿易。到了1915年,戰(zhàn)爭雙方的訂貨卻刺激了經濟增長。到1917年4月,美國已將價值20多億美元的物資出售給英法為首的協約國。

從中立的角度來看,美國應該對交戰(zhàn)雙方不偏不倚,但嚴格地說,美國在保持中立時實質上已經卷入歐戰(zhàn)之中。對于美國來說,協約國的勝利,將削弱歐洲的優(yōu)勢,提升美國的力量,但德國的勝利則意味著美國不可能獲取霸權。因為,德國是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之一。在當時的世界貿易中,德國占20.1%,而美國所占份額卻不超過17%。甚至在美洲,德國都在搶奪美國的市場。1913年,拉丁美洲對外貿易中,美國占28%,德國在很短的時間便上升到14.2%。一旦德國獲勝,美國在拉美的優(yōu)勢將徹底瓦解。因此,美國開始倒向協約國,逐漸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面的軍需供應國。美國成了協約國的倉庫和兵工廠。

1915年,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摩根財團成為協約國在美采購軍需品的代理人。英國政府價值5億美元的黃金被交送摩根財團保存,而摩根財團則以國債方式向美國采購5億美元的軍火。同年,美國政府向協約國提供了30億美元的貸款,用來幫助協約國購買美國軍火與其他補給品。英國這個老大帝國終于從瀕臨崩潰的邊緣緩過氣來,而美國經濟也隨之開始繁榮起來。美國的經濟繁榮與協約國捆綁在一起。如果協約國戰(zhàn)敗,美國將血本無歸。尤其重要的是,美國金融家與工業(yè)家的命運與協約國也緊密聯系在一起。1934年2月,共和黨參議員杰拉爾德·奈所成立的國會奈氏委員會的調查表明,美國1917年的參戰(zhàn)很大一個原因是金融家和軍火巨頭的操縱。這些人幾乎只與協約國做生意,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希望協約國取勝,這樣才能大賺其利。

在陸地上,德國正一步步取得勝利。而在海洋上,德國卻遭到英國的嚴密封鎖。英國海軍布雷北海對德國和歐洲中立國家設下很長的海軍封鎖線,并搜捕所有開往德國港口的中立國家的船只,尤其是裝載糧食到意大利、荷蘭和其他歐洲中立國以便轉運的德國船只。德國水面艦船力量薄弱,無法打破英國的封鎖。而德國糧食很大一部分依賴于進口,結果,德國面臨嚴重的饑荒。迫于無奈,德國只有用潛水艇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915年2月,德國宣布實行無限制潛水艇戰(zhàn),對環(huán)繞大不列顛和愛爾蘭領海以及英吉利海峽的敵國商船一律擊毀。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國的船只也不例外。

1915年5月,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用魚雷擊中。船上有大量美國人死亡。美國聲稱“盧西塔尼亞”號裝載的是非戰(zhàn)爭物資,因此,德國用魚雷攻擊它是一種罪惡滔天的大規(guī)模謀殺。其實,英美政府完全是騙子。當時“盧西塔尼亞”號裝有數千箱運往英國的彈藥。威爾遜總統(tǒng)警告德國說,如果德國繼續(xù)攻擊民用船只的話,美國就將對德國宣戰(zhàn)。德國并不希望再增加一個強大的對手,因此,德國許諾不會再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攻擊民用船只,并就“盧西塔尼亞號事件”表示道歉。美國政府為了安撫國內德裔與愛爾蘭裔美國人,接受了德國道歉,仍然在口頭上保持中立。

很多人認為,美國是有意讓自己的船只被德國人擊沉,以此激發(fā)美國人參加戰(zhàn)爭的熱情,并堵住孤立主義者與德裔、愛爾蘭裔的嘴。時任美國海軍助理部長后來的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便是這種政策的擁護者之一。他全力支持將武裝了的美國運輸船只派到歐洲交戰(zhàn)區(qū),故意激怒德國海軍,讓德國人將美國船只擊沉,從而讓政府清除參戰(zhàn)的國內障礙。

到了1916年,美國通過船只對協約國的大量援助終于徹底激怒了德國。德國再次發(fā)動無限制潛水艇戰(zhàn),不惜一切代價攻擊美國船只。德國潛艇戰(zhàn)的效果非常好,缺乏補給的協約國在陸地戰(zhàn)場的形勢急轉直下。1917年年初,隨著協約國戰(zhàn)場形勢的不利,美國開始有了爆發(fā)金融危機的苗頭。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zhàn)。很快,德國人便投降了。

“一戰(zhàn)”給美國帶來了普遍繁榮,美國金融業(yè)迎來了飛躍性的大發(fā)展。不僅為戰(zhàn)爭融資而發(fā)行的國債擴大到了250億美元,自由公債發(fā)行量也達到了215億美元。美國股市規(guī)模更是得到了大幅擴張,尤其是和戰(zhàn)爭相關的鋼鐵行業(yè)發(fā)展更快。伯利恒鋼鐵公司股價從戰(zhàn)前的46美元飆升到了戰(zhàn)后的460美元,甚至一度達到600美元。資本市場投資者也由戰(zhàn)前的35萬增加到了數百萬之眾。整個戰(zhàn)爭期間,僅摩根銀行就代英國發(fā)行了30多億美元的國債。英法等國則由于巨額逆差,不得不付給美國大量黃金,日益成為美國商品和付息貸款的市場。美國還借機收回了外國人所有的價值20億多美元的證券,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美國政府借給協約國的戰(zhàn)債約100億美元,成了20個國家的債主。它還把世界黃金儲備的40%掌握到了手里。

與金融業(yè)緊密相連,美國工業(yè)也因戰(zhàn)爭而突飛猛進。僅杜邦公司就為協約國提供了40%以上的軍需品,業(yè)務增長了176倍。“一戰(zhàn)”前,杜邦無煙火藥年生產能力為840萬磅。到1917年4月,也就是僅僅時隔兩年半,產量已經達到4.55億磅,增長54倍;員工總數則由5 300人增加到8.5萬人。杜邦公司在“一戰(zhàn)”中資產從戰(zhàn)前的7 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1918年2月,杜邦家族以6 000萬美元收購通用汽車公司23%的股票,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老板。第二大鋼鐵公司——伯利恒鋼鐵公司在戰(zhàn)前接的最大訂單是1 000萬美元,但戰(zhàn)爭開始后的第一筆英國訂單就有15億美元。摩根一手創(chuàng)建的控制美國65%鋼產量的美國鋼鐵公司僅1916年一年就獲利3.48億美元。

美國不僅從對歐洲的軍火出口中大發(fā)橫財,而且還趁大戰(zhàn)之機從歐洲人手中攫取并鞏固了新的市場。美國對拉美的進出口總值從1914年的7.98億美元增長為1920年的33.9億美元。到1917年,美國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膠、玻利維亞的錫礦、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此外,美國還加強了在中國和中近東市場的政治與經濟地位的爭奪。

英國的丘吉爾面對此情此景,也只能代表大英帝國哀嘆道:“美國的巨大潛力成為地球的不祥之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