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jié) 實際利率與吉布森悖論
對金價有重要影響的是扣除通脹后的實際利率水平,扣除通貨膨脹后的實際利率是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投資者愿意將資金存銀行或者買黃金,取決于二者的收益大小,當實際利率為負的時期,人們更愿意持有黃金。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假設通貨膨脹率=4%,銀行名義存款利率=3%,實際利率=-1%,100元存款一年后本息共計103元。而實際上,103元的價值已少于一年前100元,也買不到一年前可以100元買到的東西了??梢姡攲嶋H利率很低,甚至處于負值時,持有黃金將是相對銀行存款來說更好的選擇。
圖2-18為1969-2003年間,黃金價格與實際利率的對比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1970年代,實際利率大部分時間低于1%(圖中下面粗橫線),同期金價走出了一個大爆發(fā)的牛市。而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部分時間實際利率在1%以上,這期間金價則在連續(xù)20年的大熊市中艱難行進。另外在2001-2003年間,實際利率又低于1%水平,而這幾年恰是金價大牛市的開端。從目前全球范圍來看,雖然主要經(jīng)濟體都在趨于緊縮貨幣,但實際利率水平因為通脹的上升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處于低位,這就讓黃金繼續(xù)成為投資者構建的投資組合中必不可少的選擇。
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經(jīng)濟理論認為,利率水平與一般物價的變動速率——而不是物價水平——成正相關。但著名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發(fā)現(xiàn),英國的數(shù)據(jù)并不支持上述經(jīng)濟理論:之前兩個世紀(1730-1930) ,英國的國債收益率正相關于整體物價水平,而與通脹率相關性幾乎為零。凱恩斯將此現(xiàn)象稱為“吉布森悖論”。在金本位條件下,物價越高意味著一盎司黃金能購買的商品數(shù)量越少,即黃金的相對價格下跌。在吉布森悖論下,黃金的相對價格與長期實際利率呈反方向變動。所以,吉布森悖論也被拉進黃金市場參考指針中來。
1988年,美國前財長Summers與哈佛大學教授Barsky發(fā)表文章,專門研究了吉布森悖論和黃金標準。他們驗證了,在1821-1913年,長期利率與整體物價水平表現(xiàn)正相關,也就是說,吉布森悖論確實存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期間,由于中央銀行對黃金兌換的嚴格控制,吉布森悖論失效。二戰(zhàn)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弱化了吉布森悖論。而在金價自由浮動(1973年)后,長期實際利率與黃金價格之間緊密相連。他們得出結論:在自由市場中,金價和長期實際利率走勢相反。
2001年,Reg Howe沿著Summers的研究步伐,考察了金價與長期實際利率的關系。其研究發(fā)現(xiàn),在1995-2001年期間,雖然美國長期國債實際收益率不斷下跌,自4%降至近2%,但金價卻從400美元/盎司下滑至270美元/盎司,而不是漲向500美元/盎司,與吉布森悖論出現(xiàn)明顯背離。Reg Howe認為,這與美國政府1995年提出并實施的強勢美元政策有關,即政府對黃金市場的干預措施發(fā)揮了作用。
接下來,我們將延續(xù)Reg Howe的研究,考察2003年以來,吉布森悖論是否成立,并對金價未來走勢做一個判斷。這里,我們將長期實際利率等同于長期國債收益率與通脹率(CPI)之差。由于2001年10月至2006年2月,美國政府停止發(fā)行30年期國債,為保持數(shù)據(jù)的一致性,我們將長期國債收益率定義為10年期以上美國國債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