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行事的基本準則(4)

大國法治 作者:唐晉


 所以,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雖然十分動聽,但只適用于差序格局中的親朋好友,而且因人而異,是一種身份文化。民諺“虎毒不食子”,“兔子不吃窩邊草”正是熟人倫理的反證。人們可以為了親友,為了“忠”、“孝”、“信”等名節(jié)、面子,不惜兩肋插刀,以身試法,犧牲自己,卻不能為法律的尊嚴,為公平和正義貢獻自己的肉體。因為,前者是有具體對象的,是能得回報的(精神的和物質(zhì)的),而后者則是一種抽象的不具體,不能成為“我”的載體。湛江市委書記陳同慶在為其兒子走私說情時根本就不在乎這是否有違法律制度,北海交警徇私辦案絲毫不考慮劉秋海的合法權(quán)益。法律、執(zhí)法者的執(zhí)法權(quán)經(jīng)常成為執(zhí)法者為親友“了難”的工具。

宗法倫理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中國乃至儒家化的東方社會非常重人情,講關(guān)系,裙帶之風盛行,“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升學、就業(yè)要找熟人;做生意、辦公司要找熟人;打官司也要找熟人。韓國人之“韓國病”病灶乃在宗法倫理。所以,張漪為了在湛江走私首先要成為海關(guān)關(guān)長曹秀康的“朋友”;費上利為了承包綦江彩虹橋工程要先成為工程指揮長林世元的圈內(nèi)熟人;莆田占氏家族把“耗子藥”(占氏家族對賄賂物的稱謂)放到當權(quán)者家里,入圈后,其非法性病診所就能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

血濃于水(有人稱法治為水治),人情大于王法,宗法倫理中濃烈的血緣關(guān)系溶化了冷冰冰的法律規(guī)則,溶化了人類普遍的、抽象的公平、正義、理性。執(zhí)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常見于各種場合的老鄉(xiāng)派系,都不過是宗法倫理的放大與外化。不要怪我們的律師把打官司變成了“打關(guān)系”,而是宗法倫理這張大網(wǎng)實在太堅韌,太大了,無人能逃避。民諺云:法是方的,情是圓的,方的抵不住圓的?!叭藗冊谌饲榕c法理面前,其心理及行為取向于人情而背違法理”,“按人情主義原則待人處事是對人不對事,而按法理主義原則待人處事恰好是對事不對人。兩個原則,針鋒相對,水火不容,根本沒法調(diào)和,只能取一舍一?!弊诜▊惱韲乐刈铚ㄖ嗡非笮问嚼硇浴⑿问秸x的形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