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倫理至今仍然是世俗社會行事的基本準則,它對民間百姓的懾制作用在許多時空層面上要超過國家法。宗法意識是傳統(tǒng)文化化約和消解法治精神的最主要因素。宗法意識對法治建設的阻礙作用甚至要遠遠超過等級觀念。不少學者認為國家法要尊重民間法(鄉(xiāng)規(guī)民約),而所謂的“民間法”大多不過是一些宗法倫理規(guī)范。
宗法家族意識是傳統(tǒng)文化、儒家倫理的基本內(nèi)核,“儒家以孝弟二字為二千年來專制政治與家族制度聯(lián)結(jié)之根干,而不可動搖”,“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仁,孔子學說之主要范疇。儒家的三綱五常:“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有三倫是講家庭關(guān)系的,其源起的五教囊括的則全是家庭血緣關(guān)系,《史記·五帝本紀》:“舜……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毖夑P(guān)系是聯(lián)結(jié)家族社會的基本紐帶。背離它,則是不仁、不義,則會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君臣關(guān)系,官民關(guān)系,以及各種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都采取著家長制下的父子關(guān)系的形態(tài),于是‘孝弟’也就成了‘忠君’的基本觀念?!闭螌V颇耸且约彝V茷榛A,國是家的擴展,忠是孝的延伸,“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講的就是這個邏輯,唐太宗講:“君臣之義,同于父子”,亦是這個道理。孝可以移作忠。
儒家傳統(tǒng)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尤其是子女應絕對孝順父母,“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子孫本以恭謹孝順為主,所以對父母有不遜侵犯的行為皆為社會和法律所不容,不孝在法律上是極重大的罪,處罰極重?!缎⒔?jīng)》云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齊、隋以后不孝更成了十惡不赦的重罪,標明于卷首名例中?!倍疫@是片面的、絕對的孝,正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一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卑幼歐殺尊長,無論過錯,難逃死罪,而尊長非理歐殺卑幼,罪甚輕,明清時期的法律皆止杖一百,過失殺死且得不論。歷代法律還嚴格制裁子孫告祖父母、父母的行為,而不管他們行為的對錯與否。儒家極力反對父偷羊子告之的做法,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認為“直在其中矣”。儒家的宗法家族倫理是不問是非及公平與正義的,而在于維護家長的絕對專制;儒家化的傳統(tǒng)法律所重的亦是綱紀倫常,而非是非公平。在這種宗法社會中是無法自然生成公平、正義之法治精神的。而在古希臘,差不多與孔子同期具有同等顯赫聲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術(shù)思想則蘊含著豐富的公平、正義、自由和權(quán)利等法治思想。蘇格拉底本人棄生擇死的故事對我們今天的法治建設仍然意蘊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