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夏旸的影響,我的Copy歌手生涯的演唱曲目幾乎從一開始就偏向英文歌。不過,我的這一選擇絕不是沒頭腦地模仿夏旸,而是我那些英文歌確實比大多數(shù)中文歌有種更高級、更特別的味道--我當然不是說外國的月亮就是圓的。不過,坦白地說,那會兒大陸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剛剛邁出短短幾年的腳步,好作品確實是鳳毛麟角;至于港臺,雖不排除優(yōu)秀作品的存在,我相信能寫出那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除了天賦之外,絕對是因為“見多識廣”而更具寬泛思維和表達能力。但是,如果你稍微了解一點兒現(xiàn)代流行音樂發(fā)展歷史的話,那么,你就會知道那個路線基本上是日韓學歐美,港臺學日韓,然后大陸又學港臺……所以,與其繞一個大彎兒,還不如直接從源頭學起。學并不是丟人的事兒,關鍵是你要將所學的“為我所用”,然后有朝一日最終玩兒出自己的味道來--我可沒說我是個“好學生”,不過,道理我還是明白的!
很多人都知道,歐美流行音樂發(fā)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不論從制作經(jīng)驗、歌曲內涵、樂手和演唱者的個人修養(yǎng)、演唱或演奏技巧、舞臺燈光、音響的構思配備等各方面來說,都不能不承認到位得多……所以,對于一個剛剛起步從事歌唱行業(yè)的新人,在她必經(jīng)的路途上沒有兜太大的圈子,她為此“沾沾自喜”一下,大概也沒什么不可以的吧?在這一點上,我倒還真得感謝夏旸,在我入門的階段,他確實在不知不覺中給了我方向性的熏陶。
我們這一撥兒選擇走上音樂道路的人,很多并非科班出身;而且,我們這一撥兒人小時候也沒有幾家花得起錢,也很少有人想到讓孩子去接受一些較為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那時候,全中國的專業(yè)音樂院校大概不超過十家,我們的音樂基礎大多是在中小學課本里學到的極為有限的那么一點點……那是并不重視音樂,也不需要音樂的年代??墒牵谖覀兂砷L的過程中,中國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在大城市,港臺、歐美流行音樂迅速涌入。我們忽然找到了另外一種感動,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美好,我們忽然知道--原來音樂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讓我們的精神得以升華。因此,有一些年輕人開始蠢蠢欲動(我指的是那些目的純粹的人),盡管基礎有限,一切都剛剛開始,也不知道未來將會怎樣,他們還是作出了決定……那些年里,我周圍很多人都是這樣,在他們的血正熱得發(fā)“燙”的年齡,奔著自己熱愛的理想就不管不顧地出發(fā)了。
對于我,情況也大致是這樣--已經(jīng)退了學,開始唱歌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底子實在差得挺遠!好在我正年輕,悟性也還不錯(又得感謝父母了),再加上“霓裳宮”的樂手、歌手業(yè)務水平都相對較高,因而得以激發(fā)促進和耳濡目染,家里又有夏旸可以幫我。我漸漸知道唱歌光有感覺還不夠,還要注意音準、節(jié)奏、發(fā)聲方法--不過后來我又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感覺都是第一位的,因為唱歌最重要的就是將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傳遞給別人,讓別人一起快樂或者憂傷;另外,也不必過于強調發(fā)聲方法,因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現(xiàn)在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唱歌機器”型的歌手,例如Mariah Carey、Celine Dion,個人認為這一類型里Whitney Hoston就比她們好得多--喜歡她們的歌迷請別介意,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音準、節(jié)奏、音色都無可挑剔,可我就是不感動!還有就是一味炫耀自己的高音的歌手。我也曾為自己能唱到哪一個高音美得不得了過,說實話,原來Whitney Hoston、Celine Dion的歌我也不是沒唱過,明明拐一個彎兒就行了,偏要沒完沒了地拐來拐去,也不知道她們到底是在唱歌還是在顯擺--可我就是不明白,為什么有些觀眾總是莫名其妙地一聽到高音就興奮,就瘋狂鼓掌和吹口哨;哪個歌手要是“含蓄”了點兒,他們就喝倒彩,完全沒有耐心也不懂得聆聽--我覺得那種人去看音樂會的出發(fā)點根本就是去湊熱鬧,他們眼里的“好歌手”倒是蠻適合去當足球比賽拉拉隊的超級大領隊的!唱歌不是用來炫耀技巧的,也不是靠幾個高音討巧的,它應該是自自然然地有感而發(fā),像那些淳樸的山歌,那才是真正美麗的!忘了是誰跟我說過一句關于唱歌的心得,我覺得他說得特別精彩--你要想把歌唱好,先要忘了你是誰。
除了演唱,舞臺形象上我也漸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說實話,較之于在舞臺上把自己包裝得花花綠綠的歌手,我還是比較傾向于那些自自然然、樸樸素素的類型。那些花花綠綠的衣服再加上浩浩蕩蕩的伴舞隊伍,也許會讓你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新鮮刺激,但那往往會讓人舍其本求其末,忘了你到底是去干什么的--你是去聽一個人唱歌,不是去看他(她)有多漂亮、多搶眼、多會表演!當然,真要是玩兒到家倒也罷了,起碼還算個偶像派,讓人眼睛舒服了。能玩兒出“創(chuàng)造性”的另當別論,因為那就屬于視覺派的范疇了!最可怕的是玩兒得不倫不類、學得半桶水晃來晃去,把一些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不分青紅皂白地瞎往身上裹,看那種演出,才真叫人倒胃口呢!
另外,我們這兒幾乎所有的“歌手大獎賽”都要設一個“服裝分”,這本來也無可非議,因為作為一個登臺表演的人,對自己在人前的形象適當“重視”還是必要的。不過,我們這兒的那個“服裝分”的標準讓我十分困惑:我也曾參加過一次歌手大獎賽,唯一的一次,在1992年。那次我的服裝分是“0”。還記得那次,我穿了一條黑色牛仔褲、一件白色T恤和一件黑色的便裝西服。比賽開始前,一位待我不錯的文化局負責人問我穿什么衣服,我說就是這身兒。她說:“那怎么行?你這身兒也太’隨便‘了(可是我一點兒沒’隨便‘呀,那可是我和夏旸事先設計了半天的,我們都覺得那身兒特有范兒,也很適合我的演唱曲目),趕緊去換衣服!”可我抽的是三號,已經(jīng)來不及了。說起來可笑,那年頭兒的“演出服”,女歌手是清一色的蓬蓬裙、晚禮服,男歌手則是清一色都套著件艷俗的西裝,不知這是哪兒來的標準?我最后就因為服裝得分是“0”而拉下了總分,沒有拿到名次。那以后,我就決定再也不參加什么“大獎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