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一樣,祭祀神靈的時候就好像神靈真的在那里一樣??鬃诱f:“我如果不能親自參加祭祀,就像沒有祭祀那樣?!?/p>
【人生智慧】祭祀貴在虔誠,心誠則靈,祭祀如此,為人做事的道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人立身處世、工作生活,都應該有這種“如在”的心態(tài),做到表里如一,要做就認認真真地完成。表面一套,內(nèi)心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投機取巧,請人代勞,倒不如干脆不去做。
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問道:“‘與其討好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寧可討好灶神’,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不對;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是沒有用的?!?/p>
【人生智慧】在這一章中,“奧”與“灶”究竟隱射了什么,歷來有多種說法,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奧”指衛(wèi)靈公,“灶”指南子(衛(wèi)靈公的夫人)和彌子瑕這些掌握實權(quán)的人。灶神官位雖小,卻能“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吉祥”,所以人們寧可去巴結(jié)灶王爺。孔子認為,無論一個人怎樣巴結(jié)權(quán)貴,或者祭祀那些有用的神靈,只要得罪了天地良心,做了昧良心的不義之事,仍然會遭到上天鐵律的懲罰,正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就好比如今的那些違法者,無論怎樣“找路子”自保,最終還是難逃法律的制裁。
孔子說:“周朝的禮制借鑒了夏、商兩代,多么豐富啊!我主張周朝的?!?/p>
【人生智慧】周朝處于夏、商兩代之后,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版圖擴大了,物產(chǎn)豐富,文化發(fā)展,有傳承也有超越。正所謂有繼承,才有發(fā)展。因此,孔子主張要遵從周禮。
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要問。有人說:“誰說鄹人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犃诉@話,說:“這正是禮啊。”
【人生智慧】雖然別人對于孔子每件事都要發(fā)問的做法有所疑義,但是孔子則認為這是敬重的表現(xiàn),在太廟之中敬重就是禮之所在,而且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恰恰也是做人之道。這一點也正是孔子處處為人師表的體現(xiàn)。
孔子說:“比射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氣大小不同,這是古時的規(guī)矩啊。”
【人生智慧】衡量射箭技術(shù)的主要標準在于能否射中靶心,而不是要求一定要射穿靶子。就人生而言,做事合乎禮儀、達到目的即可,過與不及都是一樣無用的。同時,與他人相處,也應當多一些寬容、理解,少一分苛求。因為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不一定要以一種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個人。
子貢想去掉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只活羊??鬃诱f:“端木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制。”
【人生智慧】魯國從文公開始,國君已經(jīng)不去祖廟“告朔”了,只由有司殺一只羊上供,現(xiàn)在子貢連殺羊的形式也要取消,后人也以“告朔餼羊”一詞比喻某一事物形同虛設。孔子則認為,保留一定的禮儀習俗是必要的,可以提示人們“慎終追遠”。就工作而言,某些形式的保留也是必要的,例如定期的考核、總結(jié)、交流,等等。
孔子說:“服事君王恪盡禮節(jié),別人卻認為他在諂媚呢。”
【人生智慧】這一章中,孔子表達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人處世的難處:時時處處盡到禮數(shù),反而被別人以為是諂媚討好。雖然他說“人不知而不慍”,然而不被別人理解畢竟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此也不由得發(fā)出如此的感慨。
時至今日,如果處處對上司盡禮節(jié),時時按上司的意圖辦事,也難免會被同事認為是拍馬屁??磥?,立身處世的艱難古往今來都是相似的??鬃右惨源烁嬲]人們認真體會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