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尼西亞會議(1)

失落的奧義 作者:陶淘


 

公元325年6月19日,古城尼西亞(Nicaea)。

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這里召開了基督教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嘗試著商討解決當時基督教會里最富有爭議的話題——阿里烏爭論(Arian Controversy)。

該爭論始于亞歷山大城樞機主教阿里烏(Arius)于公元320年初所提出的三大問題:即所謂基督耶穌真的是上帝的兒子嗎?他是完全的神也同時是完全的人嗎?他與其父神即上帝完全相等嗎?

阿里烏對于這三大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指出:所謂圣子耶穌“首先是被創(chuàng)造者”,只有唯一造物主才是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神。他還更進一步強調(diào)耶穌在各方面都與上帝的本體及特征不同,亦沒有人類所擁有的靈魂,因此人們既不應該將其看作是神,又不應該將其看作正常人,對基督最合理的描述應該是“半神”(Demigod)。

有關(guān)阿里烏為何會提出這一套新穎洞見的原因在歷史上確實留有不少爭論。主流歷史學家傾向于接受古代基督教宗教史研究專家、法國學者米歇爾·梅斯林(Michel Meslin)曾在《宗教百科全書》當中給出的這段評論:

插圖2-3

“對阿里烏而言,‘三位一體’中所展現(xiàn)出的神,既不能相等,亦不能被混淆。神性的絕對標志是非被創(chuàng)造性,或者稱之非生殖性。可是,只有圣父才能符合這個標準。因此,圣子不可能是同樣完滿的上帝,因為他是圣父生的。他只能是次上帝。他的座次應該位于最卓越的神和造物之間。這樣,阿里烏就不禁走入了某種嚴格而絕對的一神體系?!?/p>

然而,專門研究過古埃及神秘學的歷史文化學者們似乎更愿意相信阿里烏駐任亞歷山大城期間獲得了某些啟示和靈感。畢竟,亞歷山大圖書館在當時仍舊“健在”,即使愷撒大帝施引的那場大火已經(jīng)將其燒毀近一半。況且,諸如“半神”這種概念其本身亦源于神話時代的古埃及。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當時來自于東方教區(qū)的宗教領(lǐng)袖幾乎一邊倒地對阿里烏予以支持,而在羅馬帝國時期,東方就是指小亞細亞和埃及!

某種似曾相識的迷亂鋪展在人們的眼前:難道說阿里烏因為參考了某些珍貴的古埃及文獻而對于耶穌基督有所懷疑?難道說其余的東方教區(qū)領(lǐng)袖也曾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此一類學問而對于阿里烏給予了支持?回想起歷史上所有曾經(jīng)提出“異端邪說”的人——甚至包括認為“上帝是個鐘表匠”的牛頓,沒有哪一位不是和古代埃及的神秘知識發(fā)生過某種聯(lián)系,人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古埃及的失落典藏不僅僅涉及到科學,還描述過上帝!

不過,君士坦丁并不愿意這樣看待問題。他之所以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并非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抑或是有志追求真理;事實上,他所考慮的純粹都是些政治問題。早在公元313年2月,君士坦丁就曾經(jīng)聯(lián)合其對手李錫尼(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共同頒布了授予基督教信仰以完全合法自由的“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然而,在任何一位嚴肅的學者眼中,敕令的頒布頂多象征著這兩位信仰太陽神的羅馬帝王為了讓羅馬人的國家得到暫時安寧,而選擇妥協(xié)于基督教眾愈發(fā)龐大的人口勢力。

插圖2-4

待到公元324年12月19日,君士坦丁在一場艱苦鏖戰(zhàn)中徹底地終結(jié)了其對手李錫尼,解決基督教教義爭端的政治任務遂被提上日程。畢竟,基督教內(nèi)部可能發(fā)生的信仰大分裂,足以導致政治不穩(wěn)定。君士坦丁的解決方案就是宣布要召開一次全教區(qū)范圍內(nèi)的教公會議。

這場會議在六個月之后舉行。舉辦的地點是坐落于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千年古城尼西亞,即今天土耳其西北部的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市。共有318名地區(qū)主教與會,除去少數(shù)十幾位來自于羅馬教區(qū)的宗教界代表,其余皆為東方教區(qū)的主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